羊府宫、天后宫、张老相公庙与旧时东沙角祭海庆典
祭海是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旧时,东沙古镇因为濒临岱衢渔场,成为东海渔民最重要的祭海场所。东沙角祭海仪式参与民众之多、影响之大、延续时间之长,至今上了年纪的东沙人仍能娓娓道来。
三座海神庙各有不同来历
东沙角较有影响的海神庙有羊府宫、天后宫和张老相公庙。这“两宫一庙”是东海渔民的主要祭海场所,是渔民心目中的圣地,各有不同来历。
据《岱山镇志》卷十<宫庙志>记载:“张老相公庙:在铁畈沙小岙,浙江绍兴人(渔民)所建,清同治重修,供张老相公及四海龙王像。羊府宫:在铁畈沙山上,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建,光绪间重修,供羊府大帝。天后宫:岱山本岛共有十一所,其一在东沙角新道头,初在山巅,清嘉庆年间,邑人刘傅锦募建,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其子刘运际迁建于山麓,光绪年罗斌章、汤东升等又拓修之……”
从史书上看,羊府宫,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是东沙现有保存较完整的最古老的寺庙之一。羊府宫不大,正面为大殿五楹,供奉“羊府大帝”和“娘娘”神位,左右厢房各二间,塑曹班判官神像,中建戏台一座,戏台前建有山门,山门悬匾,上书“海不扬波”四字,门外竖旗杆一对。羊府宫里供奉的海神到底是谁,在舟山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出生在山东泰山的西晋大将军羊祜。羊祜为官清廉正直、勤政爱民,又乐善好施,且精通医术,能救危扶困,这些都是渔民敬重的美德。故,羊祜的事迹传开后,海岛百姓把其当作可以信赖的海神供奉。另一种是根据东沙角民间传说,乾隆年间,舟山有位羊姓船老大,在海上救人无数,死后被玉帝封为海神,称“羊府大帝”,掌管海上生死。百姓念其生前广积阴德,自发募资为其立祠,建在位于岱衢洋西岸的东沙角铁畈沙小岙山麓。
天后宫,位于东沙角宫后山和快活岭墩与新道头之间,始建于嘉庆年间。供奉的神位其实就是福建渔民最为信仰的妈祖娘娘。妈祖,亦称“天上圣母”“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原名林默,为莆田宋都巡检林愿之女。生而灵异,能预言祸福,善治病救人。成年后漂泊海上,不知所终。《搜神记》载:雍熙四年(987年),乡人在其出生地湄洲岛山上建庙祭祀,称妈祖庙。民间传说妈祖身着朱衣,于海上显灵,救人危厄。在舟山群岛,妈祖信仰较为普遍,原因有二:其一,因妈祖曾在海上显灵,神通广大;其二,因妈祖信仰出自福建,来舟山捕鱼的福建籍渔民,把他们的妈祖信仰带到了舟山群岛。
张老相公庙,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浙江绍兴一渔民筹资建造。据传,隋唐年间东沙角有个张姓船老大。有一天,张老大出海捕鱼,下了几网,几乎网网落空,渔获量明显比往常减少,正准备启网返航,不料最后一网拔上来时,却捕上来一只很大的癞头鼋。癞头鼋,一见张老大直流眼泪,还合双爪作揖,起劲地跪拜磕头,哀求张老大将其放生归海。
生行善积德的张老大见此情景,甚觉可怜,掀起衣角给它擦了眼泪,然后将它轻轻放归大海。望着癞头鼋渐渐地从海中消失,不知何故,张老大的两眼也盈满了泪水,他无意中用衣角揩一揩自己的眼睛,顿觉眼前锃亮,能看到海里的鱼虾在游动。自此以后,张老大出海捕鱼,总能满载而归。张老大捕鱼出了名,各地渔民都从心底里羡慕和敬重他。为了多捕到鱼,大家都纷纷把张老大的那件衣裳布割一块来,打上结头挂在渔船样桅(由十米左右长的小竹竿做成,竹竿根头插入沉海的柱石孔内固定,竹梢一头留有竹叶爿,整根竹竿立直浮在海面上,标志着渔船张网的具体位置)的顶端。此举意在借得张老大那双神奇的眼睛,亦能像张老大一样看到海底下的全部鱼呀、虾呀、蟹呀……捕个好网头。后来,张老大年老谢世,东沙角各渔村的男女老少及外地各帮渔民筹款,选择铁畈沙小岙山麓建张老相公庙,并于同治年间重修扩建。后不知什么时候起,在古镇最北端的小渔村燕窝山上也出现了张老相公神龛,俗称“燕窝老相公”,民间传说张老大就是燕窝山人家中排行第五,故,“燕窝老相公”又叫“五老相公”。
旧时东沙角祭海庆典盛况空前
东沙角祭海活动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海禁解除后,各地渔民涌入岱衢洋,东沙角祭海活动逐渐形成习俗。
据老一辈东沙人回忆,清末民初至解放初期,东沙角祭海活动最为热闹。每年渔船开渔或渔民休渔谢洋的季节,各地渔民汇聚东沙角,肩担车载供品去羊府宫、天后宫、张老相公庙等海神庙祭海谢龙王及诸海神。迎送队伍绵延数里不绝。
祭海流程及操作要点主要有以下几项:
1、图腾:渔民简易地将“图腾”以龙王神位(一长方形黄宣纸,俗称“码”,上书“东海龙王”或“四海龙王”)代替,放置于上位。
2、旗类:一般为五种类型——“龙旗”:红绸或黄绸制作的绘有龙形的旗帜。“令旗”:从普陀山寺院请来的黄色三角“令旗”,写有“令”字样。“船旗”:红色黄字,上书船东或船老大姓氏。“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组成,表示多个自然岙同盟。“彩旗”:各色,上书“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字样。
3、供品:三杯茶,六杯酒,五牲(全猪或猪头、全羊、全鸭、猪肝、猪肚,俗称“五牲”)、六荤六素(意为“六六大顺”)或十荤十素(意为“十全十美”)。荤菜:鱼肉鲞蛋等,忌鸡,“鸡”字谐音“欠”不吉利;素菜:要用金针或木耳封顶。六盘水果(时令水果);六冷盆必用生盐、水豆腐、黄糖;六盆各色糕点(连糕、雪片糕、双层糕、白节、油枣等);六盆干果品(桂园、红枣、荔枝、大核桃等)。酒类必用黄酒: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赌博,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
4、祭器:供桌为元宝桌、八仙桌、画桌(含桌屏)。盛器用大小祭盘,红、蓝花碗,红、蓝盆子;另备蜡烛台(备蜡烛)、香炉(备高香或黄香)、拜伏凳、金箔等。搬运供品工具:仪式移至海边时,小祭用篮,大型祭海用扎有红蓝绸布的木质扛箱。
5、渔具:“样桅”,溜网在海中作业时的标志杆。作业时插于渔网边的棕绳上,周边扎上多彩的菜花,然后让杆子根部伸入磉子间固定,上部随网漂浮在海面上,以便渔民识别位置。
6、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
7、响器:对锣两面,每次连敲数响。锣声(1)供品进宫时;(2)供毕;(3)移祭地沿途;(4)进入祭坛或船甲板连响;(5)摆上供品燃烛连响;(6)三巡置酒每巡连响;(7)祭毕特响。鸣放鞭炮:出门、沿途、上祭台、三巡酒及祭毕。
8、乐舞:小唱班奏乐,乐器以民乐为主。民间艺人助兴表演舞蹈,以舞龙、舞狮、调马灯、调花船等为主。
9、祭者:主祭1人,系老大或船东;辅祭或陪祭若干人,系船东亲属朋友,或有生意往来的老板客人;轮祭:同船或同岙渔民。要求:(1)祭者祭前在家里或渔船上沐浴净身。(2)服装穿着:主祭——对襟黑红相间色汉服、浅蓝龙(笼)裤、黑色圆口布鞋;辅祭或陪祭——与主祭同;轮祭——普通酱黄色拷布上衣、下着龙裤。
10、三献礼:一献香烛——主祭在辅祭、陪祭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台)前,手执点燃的三枝高香,面向龙王神位(图腾),跪中央拜伏凳上拜祭。辅祭(陪祭)跪至主祭两侧或后排。在司仪者三叩首的号令中逐一行礼。二献菜肴:由祭者将酒菜从帮衬者手中接过,递至头顶端过后放置于供桌上(俗称“献菜”)。三献黄酒——三巡,由主祭向龙王敬酒三巡(俗称“垫酒”)。
11、祭毕:把祭桌上所有祭品每样扯少许放于一大酒杯中,随“码”、残香一起抛向高空洒入海中,意告龙王带走酒菜,并奉敬海中游魂。此时对锣长鸣、鞭炮连响、乐舞大作。
12、祭礼忌讳:祭祀时女性勿拜,祭者均属男性。虔诚肃静。
13、休洋后,生意好的船东老板请外地戏班唱庙戏,以答谢龙王爷及诸渔民伙计、父老乡亲,直至下一渔汛始。
祭海场面宏大,鸣号、升旗、鞭炮声此起彼伏,喝彩声不断,一般持续七天七夜之久。期间,停泊在东沙角铁畈沙、栈货坑、山嘴头、沙河口、念母岙等滩涂岙口的成千上万艘渔船上,还有十数万之众的各帮渔民兄弟于同一个时辰,大吉大利之机,在渔船甲板上摆设全猪羊等供品祭“船关老爷”(亦称祭“船官老爷”,供奉妈祖、关公等神位)和祭“样桅”(祭“样桅”就是祭张老相公)。船老大洗浴毕,身扎崭新的笼衣笼裤,率先双手握香火叩拜作揖,提壶敬酒数次,直到酒盅盛满为止。随后,船上伙计们依次参拜敬献。此刻,渔埠头、船头、海岸上鞭炮齐鸣,旌旗飘扬,人头攒动,欢声雷动,盛况空前。
羊府宫、天后宫和张老相公庙——两宫一庙,均为东沙角祭海谢洋庆典活动主地,岛内外渔船民来此祭祀经久不息,羊府宫、天后宫、张老相公庙内外人山人海,昼夜灯火通明。祭海活动期间,羊府宫还多次从外地邀请来越剧团做庙会戏,众多国家级著名越剧演员如王文娟、施银花、屠杏花、戚雅仙、毕春芳等曾到此献艺演出,使休渔祭海谢龙王大型庆典活动锦上添花,声势倍增。
但斗转星移,沧桑变迁,随着岱衢洋鱼类资源的严重衰竭,来东沙角捕鱼的外地渔民几乎绝迹。铁畈沙小岙张老相公庙因年久失修,倒塌殆尽。上世纪80年代末,东沙角本地渔民在羊府宫东北侧外围墙内,设置神龛一个,神龛内有一块民国年间立的石碑,上书“崇拜燕窝老相公”,表达对张老相公的永久哀思。解放后,建在东沙角新道头的天后宫,在“破四旧”时被移作他用,自此香火灭绝。羊府宫“文革”时因被政府用作储粮仓库未遭破坏,幸运地保存下来。“两宫一庙”业已衰败,但羊府宫及燕窝老相公神龛,仍旧香火不绝。尤其是羊府宫,每年渔汛开渔和谢洋时节,前来祭祀的渔船民和善男信女仍旧较多,供品一批接着一批,堆成小山,香火昼夜不绝。
海神信仰扎根渔民心中
旧时东沙角祭海活动场面宏大,参与人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世界各地罕见。这集中体现了东海渔民对海神的信仰。渔民寄迹于孤岛,谋生于大海,遇天灾人祸,每无法抵抗,而又呼吁无门,惟有委之天命,祈求神佑。
首先,各地渔民从原始思维出发,认为万物都有神,相信大海自然有海神,所以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海龙王身上。海龙王是渔民心目中的大海之神,它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喜怒无常,既能赐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渔民对它具有敬畏之心。靠海吃海的渔民,自然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海龙王身上,于是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处处充满着浓郁的龙崇拜、龙信仰的氛围。
其次,将中国历史上能够造福一方的一些好官、清官当作神灵膜拜。如羊祜,为官勤政爱民,又乐善好施,古道热肠,都是渔民最看重的美德;而且他还精通医术,能救人于危厄,更是渔民所需要的,渔民自然把其当作可以信赖的海神供奉,以保佑他们出海平安。
再次,将民间一些有美德、神通、本领的人当作神灵供奉,希冀趋吉避凶。如妈祖林默,能预言人间祸福,救人于危厄,是渔民心中的“天后娘娘”。船官老爷关公,义薄云天,渔民生产作业需要团结、讲义气,关公就是他们的表率;另外是因为关公又是财神,能保佑渔民渔获丰收,财源广进。张老相公,捕捞能手,是渔民心中的“网神”,把其当作神来祭祀反映了渔民渴望丰产丰收,改善生活的美好愿望。
总之,渔民信仰海神,把海神当作自己生命的保护神和丰收赐福神,期冀通过屈服于海神的神秘力量而向海洋索取渔民赖以生存的食物及延伸的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既反映了渔民对大海的敬畏,又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目前,东沙角部分渔村仍沿袭祭海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了祭海的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海神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俗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