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戊辰河 一方河水养育一方人

 

    要说东沙古镇,就要从戊辰河说起,这条河承载着这里的繁荣与兴盛。近百年来,东沙居民祖祖辈辈基本上都是饮用这条河的河水长大的,可以说是它养育了东沙几代人。

一方河水显匠心独具
    沿高双线从泥峙方向前往东沙古镇,在宫门拐进,爬过不算高的大岭墩,再下坡不过几十米,就到了戊辰河。只要找当地人一问,他们便能指给你位于下岭的那方戊辰河。
    初听戊辰河,以为是条蜿蜿蜒蜒的长河,可亲见才知,这是个四四方方的“大井”。据资料显示,戊辰河长41.40米,宽31.00米,深约2.50米,呈长方形,建筑面积1283平方米。
    戊辰河的四围用块石砌筑,只在南面设台阶作出入,便于居民取水。与别处不同的是,此河在美观和实用上都做了考量。可见南面的台阶由条石拼接,正方光滑。石阶延伸到河底,末端的台阶底端又筑起一堵壁墙,东沙人称作“城墙”,作用是为保取水人的安全及便于河底清淤。壁墙比河沿略低一点,浸没在河水里。水浅的时候,可见它的头微微探出河面,有镂空图案。城墙由青砖砌成,露出水面的有点圆形的横脊已呈黛色,像是一处沉在水中的古城遗址。
    戊辰河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3年,戊辰河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河的南侧道路边立石碑一通,高2.20米,宽0.80米,上刻“戊辰河”,侧边又立一小碑,刻有此河的说明。而一条长块的石头部分损坏,搁置在石碑前。
    这一天正是周末的清晨,阳光洒在河面上斑斑驳驳。河边栽种的柳树垂下了枝条,悬在河水上方,远处的风景影影绰绰。而一早,已有三两老汉支着鱼竿在此垂钓。如今的戊辰河,成了人们休闲、消遣的去处。

方寸之间育百年生活
    自古人们依水而建、依水而居。先有水还是先有人,这恐怕是个无需多言的问题。然而随着聚居人群的不断扩大,原先的水源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便又生出不少对水的渴求。
    东沙古镇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水的问题。有旧诗形容东沙为“栉比鳞次聚东沙,挖压蓬山一万家”。虽自古有沙井、义井,却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增多。
    咸丰二年(1852),大岭墩下挖一河,占地三亩,名为“大河”。据《岱山镇志》记载:“食水河。东沙角大河在大岭下,约三亩零转方,居民千余户,食水皆汲取于此。咸丰二年壬子开掘。故一名‘壬子池’。”大河的挖成,给当时的东沙居民带来了福祉,只要愿意出力挑水,喝水仿佛已不再是问题。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古镇的繁衍生息过程依旧显示出对水的渴望。
    光绪三十年(1904),一个叫孙以慷的大户慷慨出资,在大河旁边购买了民田一亩五分,开凿成河,俗称“孙家河”。后来,人们将大河与孙家河合并,统称“老大河”。这条老大河基本上保障了当时居民的饮用水供给。
    然而,到了民国年间,东沙常住人口骤增,老河的饮用水变得相当紧张。民国17年,由东沙的大户岑华封发起,个人以“岑庆安堂”名捐银洋1000元,总共集资4000余元大洋,在老河相隔不远的山脚下又挖一河。因那一年为农历戊辰年,故称戊辰河。
    戊辰河建成后,由于该河水清澈甘甜,就成了东沙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河。自此,近百年来戊辰河孕育着这里的人们,直到如今。
    不过戊辰河建成后,一到大黄鱼汛期用水情况还是严峻,排队取水的情景天天重演。这样的情景,直至解放后在小岭墩建了水库,造了水厂,东沙的用水才得以彻底缓解。此乃后话。

世代相居有沿河人家
    从大岭墩到戊辰河的那条路叫沿河路。一条沿河路,清楚地诉说了生活在此的人与河水的关系。
    道路一旁是人家,高高地基筑起的院子,有鸡鸣狗吠。人们如今自然不用亲挑河水,晌午时分自来水哗哗洗菜饮用,用到的水沿着高墙或是台阶流下,沿着下势的坡路缓缓蜿蜒。
    道路的另一旁是农田。农田都不大,也是四四方方,只用一人不急不躁便可打理。而先前说的“义井”也在此处,离戊辰河不远。
    戊辰河四周,建有岱山县文化用品厂和东沙粮站,如今已经破败。只是不得知,这粮站、文化用品店的落成和这条河的兴起到底有多大的关联,而因为政治中心的迁移,经济等的影响造成的没落,与这河是否亦有关系?不过河边的东沙小学和中学依旧培养着莘莘学子。他们或许早已不知,曾经这条河周边的繁华与熙攘。
    而关于这条河见证的爱情、分别、喜悦,不一而足。我们听老人们讲起,也曾在不同的媒体看到这些故事。然而,有生活的地方便有故事。他们在这方河水旁繁衍生息,哭着笑着,经历着一代又一代。故事或许被人遗忘了,而关于这条河和这里人们的故事,正在发生,也正在过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