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岱山有个因孝成名的地方

   岱山岛民估计都知道本岛有个叫“孝人岙”的地方。从高双线自南向北走,行至顺山庙上岭前的村落,白墙灰瓦之中打眼处立了一块石头,刻有“孝人岙”三个字。
 
初探
    坐公交车,就有“孝人岙”这一站。孝人岙不大,转一圈花不了多长时间。
    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像极了穿戴整洁的妇人,身上的衬衫看着有些年头,却被洗得特别干净。虽无法用“精致”来赞叹,却保留了村庄该有的气息以及利落的外观。而这,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几年前的精品岙区打造,让荒地开出了茂盛的绿植,也让房屋得以改造。
    而打造的小小健身公园,则成了“大客厅”——老人在这里纳凉闲聊,偶尔有小孩在这里玩耍逗趣。不过孝人岙里居民不多,许多房子已经空置或租给前来务工的人们。闲来教给孩子们几句方言,也算这里老人的一个乐趣。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是这里一年四季不间断的蔬果栽种。独自辟一小块地,种上自己喜爱的蔬果,这里从不缺少绿意。而草莓、桃子、葡萄……成片的果林和一年四季不间断的卖货果农成了这里的特色。
    可即便如此,这里似乎也只是个平凡又稍稍有些寂寥的村庄,这里究竟蕴藏了什么故事,“孝人”的名字是否实至名归,这些都有待我们去一一找寻答案。
    不过奇怪的是,“孝人岙”石头背面的地名由来,却又为“孝顺岙”,翻查所有典籍故事以及其它记录,皆作“孝顺岙”。我们推断可能是在口述过程中出现了误读,毕竟在方言中,“人”和“顺”读音比较相近,再说,意思也无大的出入。以下,我们遵照典籍,暂以“孝顺岙”称之。
 
孝顺岙因孝子得名
    孝顺岙大石头后刻有其名来历:俞阿毛,驾船为业,父早卒,母病,俞割股肉和药,以得母病之愈。家贫,其孝心待母,人人赞之。母卒,痛哭失声。丧事之后,仍以驾船为业,不幸在杭州至黄道关时遇大风浪溺死,人皆惜之敬之,为追年其孝行,民众把无名岙改为孝顺岙,由此得名。
    不过现年80岁的俞裕兴老人曾听父祖辈讲述过另一版本:竹山头九个岙——姜家岙、铜匠岙、朱家岙、柴家岙、俞家岙、邱家岙、林家岙、杨家岙、金家岙,此九岙在外面称之为好人岙,实际上就是孝顺岙。此地居民古时从宁波、三北、天台迁入。
    有个俞阿毛后生,一年毛父病重很想吃鱼,但是家里很穷买不起,所以俞阿毛准备亲自去捕鱼。但天公不作美,竟每天刮大风,不好出去打渔。父亲病越来越重,但口不能离鱼。俞阿毛想,我不出去打鱼对不起病重在床的父亲,父亲养育之恩怎么报答呢?他思来想去,决定不管风大浪大,也不顾乡亲们的劝说,就一个人出海打鱼去了。结果到他父亲死也没有再回来过,他就这样被大海无情地吞没了。这件事让周围的乡亲们很受感动,都说俞阿毛是个大孝子,因此把这十个山头九个岙的地方该名为孝顺岙。
    两个版本的故事其实大致相同。这后生俞阿毛,据估计应该是住在俞家岙。如今俞家岙依然有之,不过不知与当时的范围可有变化。
 
以孝立庙 遂为信仰
    岱东护国禅寺旁有个大舜庙,是岱东十八大庙之一。不过大舜庙原地址不在此,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册记载,其位于铜匠岙对面。
    然而孝顺岙与这大舜庙究竟有何渊源,何故值得一提?
    原来,庙里供奉的舜皇,是我国古时代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也是古传中廿四孝中第一孝子。这样说来,孝顺岙里有个孝人庙,真是再有意思不过了。
    传说,舜皇虽为首领,但深入民间教人耕种、畜牧、制陶,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为大家所敬仰。何时始建舜祠已无从考证,不过清康熙年间,为顺从民意,舜祠改造成大舜庙。据传,大舜庙老爷很会显灵,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路过大舜庙,都会下轿下马拜见舜王,不拜见的话就会生病,肚子痛,或是头疼发热。
    解放后,北二村村民在大舜庙周围发现了大量文物,有石马、石斧、石刀及有夹沙红陶和丝纹结晶等,距今有4000年历史。在发掘中,还发现有稻谷遗存痕迹,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此地可能是当年稻作文化东传日本、朝鲜的中继站和过境地。1989年该遗址基地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大舜庙何时迁到现址,并未在众多记载中寻见。不过作为当地居民的精神活动场地,大舜庙在解放初期曾有一段时间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住宿及开展各种活动,每逢年过节做庙会戏供百姓观看。文革时代,大舜庙被拆了建学校。现今,这座大舜庙依旧香火不减,每到农历六月廿七舜皇祀诞日,不少弟子前往守夜、拜祭。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