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门面前听宫前
从前并不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镇上竟有这样一条古老的街道。以住只是形色匆匆地从清泰路走过,只觉街边有许多老旧房屋。而如今,漫步于清泰路,细细品味它的历史,它的建筑,街头巷尾的一砖一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它的故事。
起源
高亭镇原先并不叫高亭,而是称为宫前镇。据清光绪十年(1884)《定海厅志》记载,当时岱山岛上设东沙、石桥、宫前三镇。而这宫前镇便是高亭镇的前身。
那又为何称为宫前呢?这还得从明朝禁海开始说起。
考证蓬莱乡历史,明朝初,朝廷采取消极政策对付倭寇侵扰,蓬莱乡废,居民被迫迁入内地,一乡之地成为荒岛。但是迁居浙东沿海的渔户,迫于生计,仍犯禁出海捕鱼,乘潮汛往来偷偷采捕大小黄鱼。至明万历年间,官府管理渐松,只要办理执照、缴纳税银,允许出海捕鱼。但是,不许渔民留居海岛,设厂加工鱼鲞。
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台湾收复,海疆安宁。次年,朝廷颁发解除禁海令,沿海渔民能出海捕鱼,被弃管的浙东沿海岛屿先后招民开发,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康熙二十七年(1688)舟山复展,置定海县,恢复蓬莱乡。康熙三十三年(1694),大陆渔民先后迁居蓬莱乡,而现高亭镇内最先迁入的便是靠近小长涂的大、小蒲门、江南、宫前一带。
本地海洋渔业发展和海上运输业兴起,而当时官府倡导崇祀“天后”,成为本地正统的宗教信仰,再加上岱衢洋渔场拓展,外地渔民与本地渔民的宗教文化互为促进,当地渔民和船民成为天后的信仰主体,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也是蓬莱乡多天后宫的原因。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宫前镇建蛇山天后宫(现址高亭沙涂社区),是当时蓬莱乡内最大的天后宫,于同治年间重修。蛇山天后宫有大殿7楹,左右厢房各5间,正门3间,院子中央设戏台1座,可以说是清代定海县境内最为宏伟的天后宫。
时间一久,天后宫前商业发展,逐渐形成街市,热闹非凡,称为宫前,也就是如今的清泰路。而宫前镇便是以宫前街来命名的。
往事
当时的宫前街上,有清泰酱厂,同元、大盛洋货店,新同兴、老同兴南货店,杜盛记糕饼店。还有随鱼讯间歇开的鲍同昌、徐瑞丰等鱼行,俗称过行鱼行。宫前街称得上是高亭镇有史以来最早、也是最古老的一条街市。“住在里岙一点的人,到高亭来,都说‘到宫前去’。”住在清泰路附近东升弄的83岁老人虞爱唐回忆称,20世纪30年代,宫前街热闹非凡,人们挑担而走,来往于街上。“那时候的宫前街由青石砖铺成,仅有二三公尺宽,也没有现在清泰路这么长。人们出行基本是靠走,因此,街边的鱼行、商行都是靠人力将货物运进运出的。”
宫前街也曾落入日寇的手中。1938年,宫前街被日寇控制,街市一些重点出入口均有日军把守。“这些路口都拉起了铁丝网,日本人管着进进出出的人,住在宫前街的人都得从铁丝网旁边留出来的小门通过。”虞爱唐说到这里,有些激动,“过路的人都得向日本人敬礼,要是不敬礼,那就得吃巴掌,坐老虎凳。”
宫前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有印象,1938年11月12日夜里,宫前街突然失火,共有500余间房屋被烧毁。“火是突然着起来的,人们还在睡梦中,听到外面叫喊才知道着了火。”虞爱唐回忆道,“当时不像现在,有手电筒、应急灯等照明工具,那个时候只有煤油灯,好不容易点着了,风一吹就灭了。”人们看不见,只能摸黑逃生,来势凶猛的火焰很快吞噬了一间间房屋,木结构的屋子成了这场大火最好的“柴火”,冲天的大火映红了一片天空。
由于当时“救火会”设备简陋,附近缺少水源,想利用海水又缺乏工具,人们虽然奋力扑救,但这场大火仍足足烧了两天两夜,许多人流离失所。
火灾的原因已无迹可寻,如今的宫前街建起一幢幢小高楼,老房子也粉刷上了白石灰,早已看不出当年大火烧过的痕迹。
如今
因路侧旧有“清泰”商店,宫前街后更名为清泰路。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清泰路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造,渐渐成为如今人们熟知的样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宫前镇更名为高亭镇,高亭镇商业逐渐发展,安澜路等商业街兴起,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蓬莱乡上最大的蛇山天后宫,少了人来人往的香客,也逐渐没落,如今成了沙涂社区的办公场所。
清泰路上的商铺越来越少,人流也大不如前,如今街上仅有一些并不起眼的小店,早已没了当年热闹的景象。
然而,走进清泰路,走进与清泰路相连的小街小弄,一些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却另有一番别样的味道。
清泰路附近有一些别有韵味的老宅子,其中有一些是四合院,红黑相间的木墙,黑色的瓦顶,青石砖铺满一院,梁柱脚边摆满大大小小的植物,阳光从四合院四方的天空洒下来。仿佛看到一个穿着长褂的孩童,扶着木质的大门,跨过高高的门槛,嬉笑着跑进院旁的小弄,不见了踪影。
站在街头,看着木质老楼窗外架着几盆盆栽,窗户开着,素色的窗帘一角被风吹到窗外,偶尔还能听到从窗户内传出阵阵现代流行歌曲。这种种都是住在这条百年老街的人们悠闲而自在的生活。
相关阅读:
- ·院门面前听宫前(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