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基
对于“司基”这个地方,许多人并不陌生,知道它是位于岱山本岛的中心,属于东沙镇。它四面环山,是个农业大村。细问为何此地叫“司基”呢,很多人答不上来。家住司基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应答一二,但不全。今日,就跟随着记者一起去司基村,感受当地的淳朴民风,体味这里的文化传承。
“司基”二字是有典故可寻,“雍正七年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岑港巡检驻岱山……司署在司基蜘蛛墩东岳宫之右首”,百姓认为是司法衙门基地,故名司基。司基又分里、外两个司基。这是根据自然村在小桥里外,和高山远近划分的。
提起司基东岳宫,司基村民都会热情地为你指路。“要去东岳宫,就从这个弄堂拐进,在司基社区文化礼堂旁边,走几步就能看到。”根据村民的表述,记者很快就找到了东岳宫。
只见东岳宫前有古代台门围墙,园内二根高达15米的红色旗杆耸立在高空,上面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前后大殿及左右前后厢房、戏台大殿单檐硬山顶阴间台梁结构,台门正中雕刻着“革命纪念馆”五个红色大字。
迈入台门,前方台阶右侧树立着清道光30年由浙江定海直隶厅有关雇佣出海渔民丧亡志规定的“奉宪勤碑”古代石碑。踏上台阶,前殿大门上方悬挂着革命老前辈王家恒亲笔题词“革命胜地”匾额。整体给人的感觉,庄重而不失味道。
此时,东岳宫管委会的郑梅花像往常一样,检查了各间厢房,见有人来,问明来意后,便热络地告诉记者发生在东岳宫的革命故事。“东岳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距今约900年历史。在革命斗争年代,这里一直是中共地下党活动和组织盐民渔民开展斗争的一个集会地,一系列的盐民运动在这里发生。1927年,中共定海独立支部根据宁波地委的指示,即派金维映(原名金家卿)、顾我、王士宏等地下党员,到岱山开展盐民运动。”郑梅花指着厢房说,“他们来的时候在东岳宫住下,顾我住东楼,王士宏和金维映住西楼。”
听着梅花阿姨回忆岱山盐民运动时期的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阳光洒在“岱山县盐民运动”旧址的碑上,似透过这坚固的石碑,熠熠生辉。
在外司基龙山脚下,有一座桥,名曰“太
平桥”。这个桥为东西走向,桥下有司基大河
水流过,河边有好几个村民在洗衣服。听村民说,这桥不长,但用处可不少。记者在桥一侧,发现一石碑,上面记载着这座桥的来历。
此时,恰好有位骑着电瓶车的老伯经过,见记者在细看碑文,便和记者聊起来。老伯说:“这桥是我们郑家第一代祖宗郑大章建造的。咱们郑家的族谱上有记载。”
原来这位老伯是郑家的第十代子嗣,姓郑名怀敏。据郑怀敏老伯讲,司基村内,郑、徐、周、金、俞、何为六大姓,除了郑、徐、周早期迁入的大姓外,金、俞、何姓人口相对较少。全村共有40余种姓氏人口迁入。“咱们郑氏先祖系皇帝之后,周文王之裔、郑桓公之孙,自三国始设荥阳郡之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今河南中部荥阳一带。”郑怀敏老伯自豪地说,咱们司基的郑氏始于88世邦应义公次子天永所生独子一元,由宁波慈溪留车桥鞍山而来,大约在清康熙三十二年来到柳州沟定居,生了两个儿子。次子在康熙末年自柳州沟来到了司基,至今郑氏全程二千八百年,总共101代。
说起这太平桥,郑怀敏感慨万千,“小时候就听父辈们讲,这太平桥的修造者祖先郑大章是个良善之人,看到百姓们往返两个地方很不方便,有要紧的事儿还得绕远路,便发心造桥。”
这太平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为双孔石板平桥,通长7.4米,宽1.8米,在桥的南侧石条厚度上刻“大清乾隆伍拾陆年造”。太平桥是司基村的交通要道,也是岱山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双孔石板平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司基村多古井。据坐在司基村老
旧供销社面前的村民们说,他们这儿
有三口古井尤其出名。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王皆宝热心地告诉记者,他们家就住在淡水古井附近,愿意陪记者前往。
一路上,王皆宝说起他们这儿村民家的门牌号就是以这个古井命名的。仔细观察,确实如此,“司基淡水井35号”“司基淡水井36号”……“以前咱们司基社区就有一个自然村,叫做淡水井。”“村内自古以来就有这么口水井,你要问它的具体来历,我也讲不清楚。”闲谈间便到了这井旁,只见水泥墙壁上用红漆写着淡水古井四个大字。记者往井里张望,井水清澈,打上一桶,用手感受这水的清凉。“这井水冬季温润,夏季清凉,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我们可都靠着它呢。”王皆宝说,这井水甘甜而淡,村人一直用这水做老酒、豆腐等,因为水质好,做出来的物品味道也比寻常的美味。
离开淡水古井的时候,记者又前往俞家三眼井。听住在三眼井附近的周阿婆讲,这井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记者看到,这井用两块石板东西拼合而成。这井除了井口稍微修补外,其余没有建筑,井壁用乱石叠层,因年代久远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往井里一看,此井内呈梯形状,上小下大。“这三眼井为当地俞家迁至此地时候挖掘的,都200多年了呢。我嫁到俞家时一直用这井水,包括现在我也在用这井水洗衣服,现在的井不比从前的用处大了。早前,住在离井附近,可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儿。”周阿婆说。
顺着小路走,记者也找到了传说中的龙眼井,也就是司基的双眼井。这口井在青龙山旁,好似龙的眼睛。这口井很奇特,深1.05米,但自古以来不管天气多旱都不会枯竭,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咱们司基的井还有好多,现在家家都有自掘水井,加上又有自来水,可以说水源很充足呢。”周阿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