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宗族聚居的连结张家边 曹家
在同姓宗族聚居的村落里,张家边和曹家两个虽无直接的联系,然而它们却是离当地最大的庙——总吉庙最近的两个。打破地域限制,周边的几个村落因这一座庙而频繁往来,互通有无。
一荣俱荣总吉庙
岱东镇北一村一带有座庙,名总吉庙。对于信仰佛教的当地人而言,一座庙就是一所归处,他们将自己称作庙里老爷的弟子,进香供奉,虔诚无比。所以古时,一个区域内就会有一座甚至几座庙宇。总吉庙信众幅员周边的曹家、张家边、刘四房、方家岙底以及山下边几个自然村。
关于这个总吉庙的来历有个故事。据传十六世纪,有个从温州乐清县白溪迁居此地的姓郭名平方人氏,其父年老衰弱,自己勤学苦读,将要上京赶考时期,母亲患病。他为报娘恩,宁愿服侍娘亲而放弃荣华富贵之念,在家以捕鱼为业。后来他被龙王看中招为女婿,封为驸马候王。1698年,这里的村民便兴建庙宇,供奉老太爷,抲鱼渔民祈求保佑风调雨顺、生意兴隆。
每到老太爷生日(正月廿六)头一天——正月廿五晚上,从西北角会黑云密布洒下零星小雨,甚至下瓢泼大雨。老百姓都说灵,阿拉庙老爷要做寿,海龙王丈人当然要请来了。水晶宫来的贵宾哪有不带水淋淋(灵灵)的雨呢!
为此,从古至今不少弟子虔心供奉。建立之初只是小庙,到清乾初期,岙底人方百万率众人拆移向北一百米建成大庙,在建庙时各业吉利,就此取名总吉庙。到公元18世纪,刘四房有位刘永秀考上进士,在庙助对旗杆。1915年大庙因海啸台风被损坏,曹家有名的船商财主曹其元携众弟子把大庙修建一新。
到了近现代,总吉庙曾办过学堂供来自岱东、泥峙二地学生读书,也是地下党抗日活动的据点,如今也做老年活动中心。
改名换姓总吉岙
出了总吉庙是一个叫张家边的自然村落,这里原名总吉岙。据记载,由于岙中无建树,人们便以总吉庙的岙名称之为总吉岙。到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改总吉岙为张家边。清光绪《定海厅志岱山图》有“总吉隩”之名。
为何要以张姓作为地名,如今不得而考,恐怕是当年张家人口众多吧。现在,这一带也称外方家,可见方家要么人数多要么曾出过大户。那么,是不是叫“方家边”更为合适呢?
外方家有一处外墙极长的宅子,查阅四合院的建式,这位于宅门西侧的长条房间称为倒座房,一般供佣人居住。宅门用金色铝合金重新包裹,铜制的兽形门环在两侧,外则由木栅栏围成。大门和栅栏中间约有一米多宽,两边各有一条石凳,约是供访客休憩等待。
原先墙外的一对石狮子已经被盗。住在这里的方树年说,是趁白天人们不提防的时候搬走的,恐怕是收古董的人看石狮子实在是好就顺走了。
方树年是这里的第九代子孙,如今与妻子及同姓的叔辈共3人居住于此,其它几屋早已空置。据他所说,祖辈原是从宁波慈溪一代迁居而来,到了他这一辈,取名早已不顾什么字。而其叔父辈传“伦”,祖父辈是“彝”,再往上为显、朱。除到岱东的这一支,还有一支是现在衢山镇的渔耕碗,这是原先有宁波来的文史专家考究而得。
走进宅子,居住的屋子已经由玻璃窗、保暖的塑料屋顶组成,除了几件老家具,屋内已经不见了当年模样。倒是中间的庭院仍保存着原貌,连铺就的石板,都因当年几房兄弟各自出钱而使石料不同,依旧可见。除了在外面可见的金色大门,院落里原另有一扇大门,上有一块節孝匾额,就是今人所知的贞节牌坊,为光绪年间所颁。
不过在外方家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张家边,方姓并不是最早迁居的一支。据考,金姓到此已传有十几代。年龄相当的两个人,金姓则要比方姓的大一辈。至于不同姓如何算辈分,概按先来后到逐一排序罢。
名噪一时的曹家
离岱东镇政府所在地不过百米,有“曹家”一站。目前,全村共300余户900多人,村民从事农、盐、渔、副业生产,及经商等多种经营。其中有岱山最为有名的双峰盐场就在该地,盛产海盐。
曹家集居着姓曹、姓金、姓刘、姓沈等村民,以“曹”为村名,并非曹家人多,而是曹家钱多财大,书香门第。在清末民国间,曹家有个曹其元,家产丰富,名扬岱山。起初人们称该地为花鸟游曹家,后又称北峰山曹家,解放后则简称为曹家。
曹开立老人今年92岁,上文提到于1915年修建大庙那位有名的船商财主曹其元,就是曹开立老人的太爷(也就是爷爷的父亲)。所以他的口述,让历史又多了几分亲切。
曹家是由镇海迁居而来,与那里的里曹村系属一脉。
曹其元的父辈原已是大户,今曹家一处较大的四合院就是当时就在的。到曹其元这代,经营商船(类似今天的运输船),在当时,他家的船算是大的,有160吨重,比如今的蟹笼船要大些。而曹家客户众多,其中最多的属福建一带。曹开立老人现在居住的房子为当年曹氏老宅,所用的木头都是曹其元派人从福建运来。
曹家家大业大,也乐善好施,所以当时人缘极好,在朝廷里也极有面子。曹老太爷当时出门都是坐轿子的。这抬轿的木棍都是选了好木定做的,弹性特别好,人坐在轿子上颠起来也特别舒服。雇抬轿工三名,便于轮换。据说,这三个抬轿的工人平时什么都不用做,光给曹老太爷抬轿就收入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