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室世谱及宋太祖后裔惊现岱山
核心提示:宋朝皇室《浚仪赵氏玉牒世谱》惊现岱山,这本世谱详细记录了从黄帝起始,经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七世孙宋孝宗(赵昚),始祖赵摅(宋孝宗孙,为判绍兴府兼守孝陵,建睦亲、广陵二宅於会稽。摅八传至仲睦,明初由会稽迁萧山湘湖之南,名赵家坞),一直到现代赵氏后辈的完整家族传承。世谱的主人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三代孙赵鼎夏(排行“鼎”)和第三十四代孙赵伟忠(排行“盛”)。赵伟忠和赵鼎夏根据世谱记载,追本溯源,历经波折,认祖归宗之路颇为不易。
一 岱山赵氏和萧山赵氏同根同祖都是赵匡胤的后裔
这本延续了五千年历史的世谱,囊括了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一直到现代岱山赵氏家族的完整脉络,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岱山赵氏家族,同样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岱山高亭大岙文明路和康健弄一带,当地群众俗称“赵家山嘴”,这里是岱山赵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赵氏后人赵伟忠,保存着一册十四卷《浚仪赵氏玉牒世谱》(复印本),其原件在上海图书馆。
据了解,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数年前,岱山赵氏后人之一赵鼎夏在清理遗物时偶然发现家里存有一本世谱,这是一本从他的父亲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传承下来的泛黄手抄本,从这本手抄本可辨认的文字中确认,赵姓一支是从杭州萧山迁居到岱山。为认祖归宗,赵鼎夏和同族侄子赵伟忠等赵氏后人多次联系并赴萧山寻根,历经两年波折,最终在萧山区义桥镇赵家坞村的赵氏宗祠里找到线索,从当地赵氏族人中得知上海图书馆保存着赵氏族谱,于是又赴上海,“请”回了《浚仪赵氏玉牒世谱》。世谱中详细记载有岱山赵氏一脉,虽文字上有点小出入,但脉络丝毫不差。这让岱山赵氏后人得以了解祖祖辈辈的历史,得以“遇见”那些被后人渐渐遗忘的先贤。
从世谱记载获知,岱山赵氏和萧山赵氏属同根同祖,同属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
2014年农历七月十五,岱山赵氏族人终于在萧山赵家坞村宗祠“孝思堂”认祖归宗。
二 赵氏世谱有关谱系
赵伟忠等赵氏后人“请”回的《浚仪赵氏玉牒世谱》中的浚仪,系开封古名;玉牒,系皇族谱号。世谱记载,谱名由宋高宗赵构题写。世谱卷一有宗规、家法、志、行述、谱序、传;卷二有玉牒棣书和太祖遗嘱、像赞、历代遗像、玉牒世系传;卷三有姓氏源引、谱赞、诏书、皇宋国号、玉牒世系总图(从黄帝起始上下五千年),卷四至十四有世系、排行、行传。尤其是对宋朝开国的历史有较为详细的叙述。笔者认为,这份世谱如此完整,在我国不为多见,极具研究与收藏价值。
三 岱山赵氏家族起始于宋孝宗孙子赵摅
赵氏世谱始修于北宋初年,按赵氏族谱规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其后多次续修。赵伟忠从上海图书馆复印来的这本世谱便是民国二年(1913年)完成的,世谱记录了从黄帝起始,经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到现代岱山赵氏后人的完整家族传承,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时间。
宋孝宗第二子赵恺,封庆王,判宁国事,追封魏王。赵恺生赵摅,岱山赵氏家族就起始于宋孝宗孙子赵摅,赵摅始居会稽,其后代仲睦于明初迁萧山,在当地自成一脉。在赵氏族谱里,记载了一位以布衣身份向朝廷直言的人,他对岱山的盐业生产有着巨大的贡献。这就是赵氏佩先公。据记载,清康熙中期,海禁重开,政府招募开荒人员来岱山。赵氏佩先公随家人前来,当时,政府发诏书令丈量土地,统计税收。县令缪燧将众人召集到岱山超果寺中,劝诫大家不要瞒报。作为平民的佩先公当即表示,岱山大多以煮盐为业,而煮盐又靠烧木柴来进行。如果富裕人家按照标准缴纳了赋粮,成为山地的主人,那么贫苦人民就没有地方可以去砍柴了。他请求山地不要丈量入册,给贫民一些自由砍柴的地方。缪燧很感慨,当即表示:“赵某言良,是顾吾始考虑不及此也”。于是向上方请示,最终同意了佩先公的请求。这真是升斗小民力助海岛盐业。
岱山的赵氏分东、西两派,在族谱中记载了西派佩先公来此定居的情况:一日寻胜至岱山,峰峦环绕,竹木参差,林壑优美,绝异他境,顾而乐之依依。于是他搜罗了家中的资产,在蓬莱乡旁边名叫高亭庄的地方,买了一块地,在那儿盖房子,携全家人定居下来。另有记载,佩先公的父亲是君荣大太公,也迁居岱山。这样算来,大岙赵家山嘴发源的赵氏家族距今已有320余年历史。当然,族谱里记载的自然不止这几位,还有贞洁守孝的媳妇,为族人谋利益的绅士等,不一而足。而据传,赵氏东派迁居来岱山,也差不多在同一个年代,由于赵氏人数众多,赵家山嘴一带也有不少宗祠,有些已经老旧不堪遭弃用,有些则还在使用。最有名的一个宗祠乃佩先公子孙士伦公所建。
寻古问今系一脉流长,浩浩长卷,族谱将属于个体的一生浓缩成短短的几字,然而那一脉而贯的文字中,耐心的人们终能找到关于自己一族的前世今生。据族谱记载,目前赵氏延续的七代辈分分别为春秋鼎盛嘉礼乐。据赵伟忠等几位后人考证,西派自“荣”辈从萧山赵家坞村到岱山本岛以后,经历繁衍生息,宗族后人又分支到长涂、衢山、官山及高亭周边村落。据推算,迁衢山马足约于公元1779年左右,迁衢山高厂墩略晚一些,迁长涂为公元1760年左右。至于官山一支,则为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至于东派赵姓,自定居大岙赵家山嘴后又分散各地。目前只有岱山闸口的二房和衢山高厂墩可考,其他子孙散落暂无法联系。
厚厚的十四卷族谱,记录着先辈的足迹。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等其它原因,族谱于民国二年(1913年)后不再续写。从1913年到今年,103年的宗谱断代,让这些尘封的故事和脉络更加扑朔迷离。于是,续写赵氏族谱的想法在几位老人的脑海里诞生了,赵伟忠、赵鼎夏等数位老人,四处奔波。目前,赵氏西派族谱确定为赵氏第15卷族谱,正在编纂当中并即将成册。而关于认祖归宗的事情,老人们还拿出今年2月23日的一份《今日岱山》报纸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上海老人来岱山寻根”。原来家住上海的顾阿姨幼时离开岱山,至今自己只记得在高亭有一赵姓亲人,然而时隔已久,老人记忆中的岱山早已变了样,她在高亭四处打听,最终找到了住在大岙的亲人。因为族谱的修编,赵氏的几位后人众志成城,他们也希望通过努力,尽可能将赵氏西派的子孙聚在一起。如果族谱修编完整,以后赵氏子孙寻根问祖自然容易多了。
能见到一本历史悠久的皇室世谱已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赵氏家族后人对于世谱的重视以及对重修家谱的期盼,赵氏家族后人的认同感也更加强烈。
相关阅读:
- ·岱山岛名探源(2012-04-16)
- ·试论岱山礼仪习俗的历史渊源与变迁(2012-04-16)
- · 岱山泗州堂与吴越王宝塔(2012-04-16)
- ·鸦片战争期间:岱山的抗英斗争 (2012-04-16)
- ·清代岱山岛有130人考取秀才(201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