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求仙东沙角
在岱山县东沙角南面的小岭墩上,有一座占地约200平方米的祠庙,祠庙正面山门上写有“蓬仙岛”三字,祠庙内立着三块石碑,刻着秦始皇时期的方士徐福求仙药的浮雕。
小岭墩上为何建造这样的一座祠庙?徐福和东沙有什么历史渊源?
相传公元前219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不死药,率领童男童女和百工共500余人,分乘几十艘大木船,从慈溪达蓬山出发驶向东海,寻找仙人居住的瀛洲、方丈、蓬莱三神山。经过十几个昼夜的艰苦航行,徐福的船队终于在一处海湾的东北角靠岸。据考证,徐福要寻找的三神山之一的蓬莱山,即今舟山岱山岛,史载徐福曾到过岱山岛,在该岛北端东沙角山嘴头登岸。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后人为了纪念徐福在此涉足蓬莱山(岱山古称),于东沙角山嘴头码头边建造了一座凉亭,名曰“海天一览亭”。亭内还撰有一楹联:“停桡欲访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 。
却说徐福船队的500多人在山嘴头上岸后,稍事休息了一下,就开始攀登横亘在眼前的一座山岭,寻找他们日夜盼望的长生不老仙草。这座山岭就是东沙角南面的小岭墩。那几百名童男童女和工匠上山后,分头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仙药,日出而寻,日落而息。这样不知经过了多少日子,徐福他们踏遍小岭墩的角角落落,始终难觅仙草踪迹。
一日中午,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海浪滔天,潮位猛涨,惊涛拍岸,不少人被巨浪吞噬,葬身鱼腹。徐福他们还在小岭墩上寻找仙草,见此情景不敢回船上,众人翻山越过小岭墩,寻找可以躲避风雨的石洞或茅屋,不知不觉就转到山脚下一个空旷之处。
此时,风定了,雨止了,太阳出来了。徐福定睛一看,该地幽居深谷,三面环山,山上长着各种果树,树上挂满了数不清的野果。徐福他们已是满身泥水,又饥又渴。正当众人饥渴难耐时,徐福发现了一个水潭,有清泉自石隙流淌,水质甘美清冽。众人立刻汲水痛饮,洗净了身上的泥浆,并采摘野果充饥。
由于人多粮少,寻找仙草又费日时多,徐福他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但徐福率领的这批人,个个精明能干,人人都有某种专长和技术,生存能力很强。徐福见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甜水和野果,就决定在这空旷之地建造茅屋,暂时住下来,待探明周围情况后再继续寻找仙草。
徐福率人在此驻扎的消息很快就在东沙角和临近的念母岙、岱西一带土著居民中间传开了。当时,岱山岛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土著居民过着原始部落生活,听说大陆有数百人渡海过来,大家纷纷前来探望。土著居民发现徐福带来的那几百个人,男的个个英俊,女的人人漂亮,他们穿戴奇特整洁,举止文明大方,不失中原人士风采,着实讨人喜欢。徐福和土著居民见面后,向他们说明了来意,并告知目前的困难,希望得到当地部落人士的帮助。土著居民听说后,第二次来时都带来了好吃好喝的奉送给徐福他们,徐福众人十分感激。徐福众人在东沙角小岭墩西南面山脚下空旷之地居住时期,他们向当地土著居民传授了农耕、土木建筑、医药等知识和技术,受到了土著居民的拥护和信赖……
上述这段佳话一直流传下来。公元943年,岱山土著居民后代为纪念徐福,在徐福曾经驻扎过的那处空旷之地上造了一座庙宇,名“资福寺”,意为徐福曾在该处得到岱山土著居民的资助,寺庙中供奉的主神有说是徐福的。寺庙边徐福发现的水潭至今还流淌着甘美的山泉,为酿酒煮茶佳品。该水潭原名“福潭”,现叫“虎潭”或曰“老虎潭”,皆系“福潭”的谐音转化。资福寺惜毁于“文革”,至今只留下几处断壁残垣,水潭边还建有酒厂。
徐福在小岭墩上求仙药的故事世代相传,东沙角居民对徐福十分信仰,把其当作神来供奉。上世纪90年代,东沙镇原土著居民后裔集资在该镇南面小岭墩上立了三块碑,名曰“徐福碑” ,20世纪初东沙民间人士又募捐扩建成现在的“徐福祠”。
徐福碑座东朝西,由三块石刻浮雕组成,组图反映的是徐福东渡苍海,搏风劈浪,奋力驶向蓬莱仙岛的情景。整个浮雕场面宏大,人物造型逼真,情节细腻感人。徐福祠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特别是正面祠门上面的“蓬仙岛”三字,点明了此处正是徐福想寻找的蓬莱仙岛。
为进一步弘扬徐福文化,岱山县还成立了徐福研究会,并于2004年举办了徐福东渡节,中外徐福研究的专家学者,相聚在东沙的聚泰祥,并游山嘴头、登小岭墩等地寻找徐福踪迹,缅怀徐福这位伟大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