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厉氏四房老宅厉氏家族文化的缩影
厉氏四房,是厉氏留下的古宅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位于秀山秀北村北浦大坑村,四合院老宅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多平方米。
据厉氏后人厉家梓介绍,老宅大概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后来几次维修。院落后面不远处是雷坨山,一房、二房、三房、五房就在那山脚下周边因地而建。
四房老宅最炫目的是朝北墙门两边高高的阶梯式的马头墙,这是秀山老房子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马头墙。以前民居之间密度紧,房屋之间常只隔一条小弄,为防火,山墙常高出于屋顶好多,轮廓作阶梯状,于是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
站在厉氏四房老宅外,我总觉得老宅的马头墙装饰效果是多于防火实用,因为墙门外是一条溪坑,有较宽的距离。高高的三叠式马头墙,很有一种气势。长年风吹雨打,斑驳的灰黑的山墙,也让人有一种岁月沧桑之感。
四房墙门的外装饰已经改变了不少,原来的门楣雕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扫四旧”中被涂上了厚厚的白石灰,上坊还装饰了那个时代的五星标志。所幸的是粉红色石门框、木大门还是依旧。
大门两侧门扉上有一副对联——“非显非藏姓氏,半耕半读人家”,据说这正是厉氏的家风,厉氏家族做人做事皆在这十二字之中。
厉家梓还告诉我,厉氏五房墙门上也有一副对联,时刻提醒厉氏后人如何待人处世。那副对联直联是“其出入以度,合外内之宜”,横批是“德礼不易”。是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定海进士陈庆槐所题,联语分别出自《易经》、《中庸》以及《左传》。秀山厉氏的家训家风,真不简单,让人刮目相看。
厉氏四房老宅现有正房三间,左右外加厍头一间,厢房各二间。院里已多年没人居住,庭院杂草丛生,正屋屋脊一端装饰也已坍塌,堂前间的格扇门,那雕刻着精美云纹、回字纹的裙板有的已经破相,有一种衰落之感。然细瞧正屋的用材,硕大的月梁枋,圆粗的柱子,还有那木构件的雕饰,如牛腿雀替都雕饰吉祥图样,有如意、云纹、回字纹以及梅花、牡丹花之类花草,还是让人感觉到当年老宅的气度。
厉氏四房墙门是一种随墙门与屋宇式相结合的形式,墙门正面的雕饰被石灰涂抹了,然墙门里面屋檐下那砖细墙墀头(又称“腿子”),还保留着精美的灰塑图案,虽然有些残缺。从上到下,一层层都有装饰,特别是墀头出挑至连檐的部分“盘头”,所雕塑的楼台亭阁,煞是好看。四房老宅墀头最底下是用经过刻线处理,雕有双环、花心等图饰的方块青石。可以想像,那墙门正面原来定有不少雕饰图案,且寄予了屋主人美好的意愿。
据厉家梓介绍,秀山厉氏是从慈溪迁过来的,大概在清乾隆年间,慈北厉氏三房清三公的一支后裔来到秀山卖土布,娶了秀山北浦姓周的小女儿,继承了周家的部分田地,于是就在秀山岛生根落地。
这个被厉氏后代称为“显宗公”的秀山厉氏先祖,头脑十分灵活,经营田产,又从商,家境逐渐富裕。“显宗公”的儿子璜溪公,后人因其坟墓在梅山岗脚下的桃湾,又称之为“桃湾太公”。“桃湾太公”在“三北”接受过私塾教育,后被宁波陆氏药行街老板看中,将女儿下嫁给他。老丈人的鼎力支持,陆氏的持家有道,厉家成为秀山岛比较富裕的人家,所生的五个儿子都在宁波学堂接受过教育,长大后个个有出息,有当官的,有搞海运的,有务农的,还是从文的,尚武的。各自形成一片天地,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五房。厉氏于是成为秀山岛赫赫有名的一大望族。
相关阅读:
- ·秀山的兰花与文人墨客(2012-04-17)
- ·秀山籍的中国现代早期金融家厉树雄(2015-12-24)
- · 热心公益事业的秀山籍旅港实业家厉树雄(2015-12-24)
- ·秀山籍中国现代著名实业家厉树雄的海外之旅与实业发展(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