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打开衢山岛风华史韵长卷

 10月13日,我们跟着陈友谅的后人陈惠芬女士等一起来衢山探访皇坟基。经过实地考察和拜访专家,陈女士根据她代代相传的陈家故事线索,认为衢山岛皇坟基的那个土封墓丘应该是陈友谅的空穴墓。当陈友谅的后人对那个被称为皇墓的土封,表现出极大关注与认同时,我们想,为什么陈友谅疑墓会出现在衢山,这里面有怎样的必然与偶然。一个古迹,如果掩没了,就是废墟;如果发掘了,就有一段生命的光彩,就有一种财富的意味。而衢山文物古迹何止一个两个,这些文物和古迹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迷踪,或蕴含着怎样的历史风情呢?

  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古迹在时光的风尘中消淡,磨损,泯灭,需要我们去耐心发掘,精心擦拭,相信那些文物古迹当年的风华,依然会发出特定的璀璨之色,展示别样的史韵而令人刮目相看——

玉镯

  1.新石器文物的开拓味

  11月15日,和舟山日报张编辑一起进入市博物馆三楼展厅,在舟山文物遗址分布图上,看到衢山岛新石器遗址有三处:孙家山遗址、培荫遗址、蛤蚆山遗址,三处遗址也就在方圆二三公里的范围之间。其中以孙家山为主。展厅第一间展出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大都是衢山出土的,孙家山出土的玉环,培荫出土的玉镯,还有很多的陶器和石器,透着悠远的时代信息,闪动着先人开拓生活的情味。

  1978年培荫村村民方贤忠等在孙家山掘地时发现了一些红烧陶片、稀奇古怪的石器及兽骨、蛤蜊壳等,他们不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和这些东西跟文明进程的关系。但是,他们把这一情况上报了有关部门。民众这种自发的意识,是保护遗址、开发文物的重要前提。

青瓷粉盒

  很快,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明杰、舟山博物馆馆长陈金生等前来试掘,在发掘的约400平方米内发现地面遗物比较丰富,文化层堆积在30—105厘米之间,出土了八十余件较为完整的石斧、锛、凿、簇、刀、破土器、耘田器及夹沙红陶、鼎、盆、罐、支座、尼质灰陶豆、簋壶等,其他陶片、蛤蜊壳等不计其数。并经勘察发现周围散布面积较广。这些出土的文物多藏于舟山市博物馆,衢山文史爱好者楼大赉先生多次拜访市博物馆相关专家,并在市博物馆收藏室寻查记录后,写了《市博物馆收藏的孙家山文物图片简介》一文,他在文中指出,文物中有完整的和复原的陶器19件,其中鼎2件,一为盆形鼎,一为釜形鼎,支架一件,罐1件,盆2件,豆5件,器盖(复原)3件,陶纺轮1件;其中石器多达60多件,其中石斧3-4件,有肩石斧1件,石钺9件,石锛5件,有段石锛15件,石耜冠3件,石破土器1件,带把石刀1件,石刀1件,石镞6件。他还指出:“孙家山遗址年代有早晚之别,从所出陶器,如盆形鼎、釜形鼎,以及豆把上镂空装饰与三棱形、鱼鳍形鼎足、石斧、有段石锛等多与河姆渡遗址第一文化层相同,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而双壶鼻、夹砂陶缸、石破土器、石耜冠、石钺、带把石刀等等则明显属良渚文化遗物。 ”

  省文物网展示的孙家山遗址出土的一把石钺,长12.5、柄端宽7.6、刃端宽8.1、厚1.1厘米,背部直,刃部圆弧,近柄端处有一个对钻圆孔,使用了管钻对打孔技术,孔径为1.3厘米,石钺淡黄色,石质不纯,间杂褐色斑点;器形规整,通体磨光,就属于良渚文化时期特征。

  看着这些文物,不禁想,衢山的先民们,经历了从河姆渡文化层到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他们结合当时生活的现状,面对大海的雄浑气势,岛礁的嶙峋形态,制作了具有海洋特征的用具和修饰,也制作出陶质的鱼轮,他们在这里开始用网出海捕鱼,按捕鱼需要制作出了网用沉坠。这就是创造,就是开拓。开拓给了他们生存的活力,发展的活力,也给了他们更丰富的生活乐趣。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衢山融合碰撞,从而演绎发展,这是衢山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特点。 而在这个融合碰撞过程中,开拓创新推动了发展,同时又保持着与外界的交流,没有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葵边双凤铜镜

  2.汉、唐文物的生活情

  衢山岛出土发现的文物没有停留在新石器时代,而是代代都有,春秋的青铜刀,秦朝的箭镞,东晋的青瓷小底钵,南北朝的青瓷水盂和青瓷盘口瓶(市博物馆展厅皆可见),居然还有西汉名将卫青的铜印。

  据《衢山镇志》记载,1944年农历11月,紫金山村民李友根在麦地里干活时发掘出一枚古印,铜制,顶盘龟,底三个阴文为“卫青印”。市博物馆相关专家认为是“副印”。 1966年上缴“四清”工作队。现藏于舟山市博物馆。卫青是西汉名将,抗击匈奴,屡建奇功,出将入相。那么他的副印怎么会流落在衢山,这里又有多少历史的迷踪需要追寻,难道他寻仙来过衢山,或者养性到过衢山?这铜印与卫青行踪之间有着什么样的相应联系呢?

  汉朝还有两件文物在市博物馆展示,一件是汉朝的奔马飞鹤乳丁扣铜镜,一件是东汉的神兽铜镜。

  铜镜在古代主要用于照面梳妆整容,当然其他用途也很多,如千秋节、涉外礼仪、婚嫁等特定场合或活动时使用,当然古代还把铜镜用来照肝胆、辟邪恶等等,那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说。而最直接的使用价值还是照面梳妆吧。铜镜使用那应该或是有地位之家,或是富贵之门,而且相应说女眷使用较多。可见汉代之时,衢山就有大户人家了。

遗落民间的半块铜镜

  衢山也出土了唐代铜镜。 1973年在蛤蚆山遗址进行挖掘,除了新石器时代文物外,竟出土了唐朝葵边双凤镜,圆形葵边,直径16.5厘米,半球形钮,上下饰浮云、如意,两侧刻饰双凤,相对展翅状。在市博物馆展厅里看到,那些葵边、双凤花饰很有立体感,显得比较厚重。

  2011年正月,笔者曾跟衢山岛刘庆序先生去探寻华云寺遗址,在村中采访咨询时,有一村民特地把我们邀到他家中,出示了他收藏的半面铜镜,准确地说是小半面。有些已经露出黄斑色,是平面雕花,上角雕有葵花花样,下边雕刻的是凤凰,纹路清晰。刘庆序先生说,这也是葵边双凤镜。我想,像这样流落在民间的文物应该不会少吧。

  在市博物馆的唐朝展柜中,我们还看到了制作精致的青瓷瓜棱水盂(培荫出土)和青瓷粉瓶。那粉瓶自然是女人所用器物。

  这些出土的汉、唐展品,让我们感到,汉唐时期,衢山已经是有地位、有财富的人家光临,或者安居之地。那铜镜与青瓷粉瓶带着女眷的生活气息和优雅的姿态,闪着那个时期盛裕生活的风情,让我们猜想那个时期岛上的悠闲自在的安居生活。因为女眷的存在可以印证家室宅第的存在。尽管唐代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时代,但是一般来说,女性是不可能独自来衢山。有女眷,就有安居的可能。从而笔者推想,汉唐之时,衢山培荫村、皇坟基、蛤蚆山一带人居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刻有《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的石碑的出土恰是一个切实的印证。

神兽铜镜

  3.稀罕“唐碑”的文史意蕴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皇坟基的一个农民在他的地里掘土时,掘出了一块墓志,砖质,1市尺见方,厚约2市寸,铭17行,计240余字,其中数字剥落。农民就拿着这块砖碑去找当时衢山著名晚清秀才乐声和。乐声和毕竟是文化之士,见多识广,很有史学与文物意识,他懂得古物的价值,马上想到把“唐碑”送到他认为最安全的观音山寺院收管保护起来。

  当时岱山名士、宣统元年拔贡全国第一名的汤浚听说后,赶往观音山,认为这一唐碑,是一块比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先生在绍兴大禹陵得到的唐开成五年的“往生碑”还要早二年,而且是在这东海大洋的衢山岛上,实为稀罕。

  唐碑是当时浙江出土的文字碑中最早的一块。于是他制作了拓本若干,并把铭文录于《岱山志》中。他在《朐山唐碑歌》中说:“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这是一个学者的见识和行动,这是一个智者的理念和愿望。

耘田器

  他为我们留下了唐碑的踪迹。他把唐碑拓本送了一份给普陀山的太虚法师唯心,唯心就写了《题遁庵居士所得朐山新出唐程夫人墓志铭》的诗,遁庵居士是汤浚的别号。其诗曰:“有碣有碣出朐山之土,题曰唐程夫人墓志铭,摩挲几人辨鱼鲁?费隐道不间夫妇,焉用肃肃列两庑!独行庸德偏堪嘉,粲粲儿女思哀苦。凭此肫肫渊渊精神贯天地,陵谷迁移未朽腐,字字还如新发硎,蓬莱名乡征邃古。遁庵居士飞奇思,登高一呼万窾怒,琳琅满轴光矞皇,杂糅精莹众妙聚。岩啸潮鸣一灯惨淡中,沉吟聊接诸君武。 ”显然这是太虚法师见到唐碑拓本后对唐碑的意义阐述、对程夫人的评价和对汤浚的赞叹。

  唐碑后来不知在什么运动中失踪了,实可悲叹。要不是当年的汤先生把它记录下来,并制作好多拓片,可能今天就又成了一个哑谜。

《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纸本拓片

  2007年定海发现《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的纸本拓片,舟山市博物馆收存了这一拓本。虽然这拓片经历了时光的侵蚀,淡褪了墨色,破损了片角,但依然是一种历史的证明,一个存在的印记。我们感到欣慰。

  唐碑里记下的唐时衢山的地理风貌和历史人文情状,更是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唐碑的文史意蕴将会进一步开发。

  4.宋、元文物的商风气

  衢山出土的文物历代不断,下面只说宋、元时代的两样东西。

  古铜钱。据《衢山镇志》记载,民国11年(1922年)10月,宁波时事公报第二版以“古钱出现”为题报道,称“衢山岛天然黄沙不断地被销运上海,在挖掘黄沙中发现故铜钿‘五六十千’种类有‘开元通宝’(唐代),‘元通通宝’(宋代)共30几种,据收藏家乐声和君云,出土时钱文不止此数,土人不知保存,因纷纷用散,可惜之至”。而20世纪50年代,南大岙奉水公司造房时,岛斗村民顾祥裕拾到古铜钱三枚,“崇宁通宝”、“绍元通宝”、“宽永通宝”,分别是北宋、南宋年间的。古铜钱发现,与生活更与行商相关。

箭镞

  元朝铜权。1976年7月枕头山乐秀立等人在双子山开垦时发现了庆元路总管府铜权。青铜模制管成六角形,上窄下宽,下束腰呈阶形,铜权一面铭文“庆元路总管府”,另一面铭文“壬寅大德六年”,另四小面,两面铸“巴思巴文”,一面刻“天字一号”,一面无字。现藏于市博物馆。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于庆元府置宣慰司,十四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庆元路这是当时的行政区域,在宁波一带。元代时衢山依然归属宁波,可能是宁波官府前来行商或 收时,落下了这铜权。1985年在岛斗岙又出土一铜权,黄铜模制,蛋图形,上有波浪形钮,下为喇叭形座。铭文“至元二十三年造”。现藏于舟山市博物馆。

  古铜钱和铜权透着浓浓的商业瑞气。我们可以推断当时衢山的商业已经普遍展开,人居也已经由衢山中部的培荫、蛤蚆山一带,向岛斗发展,衢港渔捞作业开始发展,已经是比较繁荣之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