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一道衢山历史的映照

一道衢山历史的映照
 
             ——回望始建龙门海塘
                         
                      汪国华

   每次去故乡,总想在龙门海塘上走走。 站在塘堤 见曾经一片平畴的盐田被一条黑色的标准公路平行着海塘横穿而分割得支离破碎,只有海塘在不断地加精加固中依然挺立在龙门口,像一道长城,截流拦浪。思绪便透过那加固的外体,穿越到始建的那个岁月,那个情景……
                                 一 
    龙门这是衢山岛中东部偏南的一个海口。泥螺山置于龙门中间,把龙门分成两个大口子,东边蛎黄山与泥螺山之间的一个开阔海口,称龙门,西口从泥螺山到西丰头一带的海口,谓横径。
衢山历史悠久,探想很久之前,这龙门海口内,是长长的“内港湾”,从龙门向岛内伸展四五里长。曲折蜿蜒的内港,横在现在的桂太平原那片地域上。 1908年衢山皇坟基出土的《大唐程夫人墓志铭》 中写道:“……坟乙向,后○莪莪之山,前临渺渺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这里的“前”那目之正面朝向,应为南向, 大概就是寡肽平原一带,现在的海拔0—10 米等高线上,古时为海滩、滩涂,因此“前临渺渺之水”指的就是岛内港湾的那一片水域。 沧海桑田,升降起伏,当年的港湾成了涂地或升为陆地,而如今贯穿在桂太平原上的长清河大概就是还留下的印迹。
龙门外,大海依然翻腾。龙门内,就是桂花、岳冠、太平山等村庄和天地, 然而“龙门潮水白绵绵,一直盘进桂花园。”那翻滚的汹涌的潮水不时冲进龙门,淹吞桂花一带乡村。海潮为虐,盐场成了潮水出没之地; 农地被潮水吞咽冲毁。 “龙门起叫,灾难临头。”这是去山人们贴身的感受。当台风来临,龙门口就会发出呜呜的叫声,十里之外即可听到。潮水汹涌澎湃,巨浪怒啸,冲进龙门,水涝成灾,为害一方,万亩良田,颗粒无收。如遇特大台风,更是苦难无边。1949年7月24日(即农历6月29)的特大台风,潮水长驱直入,一直漫到原敬业小学边上的老鼠山下,隆起的车水岗墩阻住了潮流,才使之不能淹没岛斗岙。桂花盐场成了水乡泽国, 盐民丧生,住家被淹,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956年8月1日,又是强台风,又一次严重的摧残。
       苦难的苦难逼迫人们寻找生存的保障,岛上的居民据海岛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筑堤防洪,围涂造田”之方,来保障生活安全,拓宽生存空间。明朝之时,在沼潭边上,人们为了防洪防水灾,在山地上筑起了一条泥沙之塘,称为沙塘,后来就成了地名。清末衢山展复之时,建有中柱山至峙坑的大塘,南陀岙至弄堂的小塘,羊元岙至铜锣山的外闸塘。这些泥塘石塘保护平常不受风浪潮水入侵。1950年7月,衢山解放。政府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改造贫穷落后的面貌,制订了“含咸蓄淡,与海争田”的方针。1952年9月,衢山盐民率先在泥场中段,筑起三条泥塘,抵御潮水。1954年3月,外高涂村一互助组发起,兴建自北扫基至茶园泥塘,人称外塘……
     但泥塘极易受潮水冲刷,更是无法抵御台风的侵袭,台风之时,大潮之季,一旦泥塘冲垮,损失惨重……


 
     生活与实践,经验与教训,难积淀成一种期望和决心,要确保盐场正常生产和生活安宁,必须堵住龙门口和横径,愿望在人们的心底发育长大,当家做主的民众争先提议——建筑龙门(横径)海塘。
1956年9月,桂花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建造龙门海塘的决议。同年桂花乡人民代表根据乡代会决议,向县人代会提案,强烈要求建造龙门海塘。1957年县委书记曹鸿声率县盐业局负责人和工程师来衢,对龙门作了勘测后,同意造塘。
      而桂花香人民,乡决议形成以后,就开始了建塘工作。1957年春天,挂花乡各村联合动工,他们开山采石,拉开兴建龙门海塘的序幕。但是桂花乡土地面积大,劳动力少,因此要想建设这样一条规模巨大的海塘,困难时很大的。特别是到农忙和盐业旺产季节。兴建海塘和当前生产就会发生矛盾:照顾了海塘,就要影响盐农业生产,照顾了盐农业生产,就影响兴建海塘。从1957年三月动工以来,时做时停。1958年5月8日,桂花乡党委副书记王厚远又带领五六十个青壮年,到“辅逸亭”庙安营扎寨,继续开山采石,搭工棚,造食堂,为大干作准备。不久,因先要保证大办钢铁而原班人马被全部调去。建塘工程在这样时停时续。
     在当时既无设备和技术力量,又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桂花乡人民进行兴建海海塘的工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举措。
 
    二龙门壮歌
 
      1958年10月,衢山人民公社成立,饱受龙门水灾之苦的衢山人,深刻认识到龙门海塘工程的重要,也深知桂花管理区人力、财力有限,难以承担这个繁重的任务。 因此,公社第一次人们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建塘由公社负责。在公社党委、管委会统一领导下,成立了龙门工地建设委员会。接着向钢铁高炉工地调来160个劳动力,填铺龙门塘基。翌年起,公社也从全岛调集600个固定工,加上临时工,共1200余人,投入海塘建设。为充实加强领导,公社抽调5名脱产干部,组织上仿效军事化,成立海塘建设营,由王厚裕任教导员,乐贤伦任营长。下设7个连,其中1个开山连,6个运输连(其中一个是娘子军连),干部工人齐心协力,吃住在工地,东起茶园凉亭山咀,西至西丰头,到处摆开了战场,红旗招展,人声鼎沸。 一场声势浩大的建塘大会战全面动工。
       工地上唱响这雄壮的歌声。那是工人们以歌唱解放军向西藏进军修路的《歌唱二郎山》 为曲谱,填写的《泥螺山之歌》: 海塘建设中,工人们解放思想、敢与创新,一大胆无畏精神,不信神,不信邪。开初时,干部带头 ,在泥涂上来回反复打探,选定理想塘基。会战时,建设者们白天苦干奋战,闲时集体创作了“歌唱泥螺山”的歌曲,自编自唱,以解放军开辟二郎山公路的决心来激励自己,不怕困难险阻,一往向前:“泥呀么泥螺山,三呀么三块山,小船难驶上落难。横径龙门口,暴风巨浪翻过山。……我们做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筑海塘封住那龙门。……人民公社降伏龙  海水让路山低头……”工地上响彻着歌声,歌声传递着力量,鼓舞着斗志,雄壮这这个历史的场景。
        塘基沉陷,继续再填;堤石一次次被潮水卷走,一次次再筑。开山工人有的手臂被敲伤,门牙被打落,仍不下火线;拉石、运泥工人暑天一身泥,寒天带水作业,破冰推船,半身湿透,有的掉进海里,冻得不能动弹,用几条棉被裹身复苏。随着工程延伸,当填到一个叫“龙门”的地方,面积约20平方米。由于千百年来潮水冲击,洞深水涌。工人们顽强不懈,定要封住这个龙门, 虽然那是还是手扛肩抬的强劳力,运石也只是手板车之类,但是人们的决心没有被困难吓到, 终于这个“龙门”被填封住了。
全岛人们为了早日建成龙门海塘,免除灾害,人人干劲十足,十分关心海塘的建筑。一次台风袭击期间,太平管理区主任带领一百多个社员,冒着大风暴雨,深夜来到工地,挖土运石,加固海塘,接连奋战三昼夜,他们说:“决不能让龙门海塘收到丝毫损失。”农民王小文,1959年57岁,桂花外高涂人。解放前他家里曾经两次遭受海水淹没,损失惨重。1958年年5月来到龙门建设工地,看到自己几十年来盼望的龙门海塘将要建成,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也就天天起早落夜,风来来雨里去,参加修筑海塘,下雨天,大家休息了,他上山割藤修补工具,一年多,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没有休息过一天,也没有回家过一次。
      工地上有一位小姑娘,叫顾珠娣,那时才十四岁。人长得矮小,许多人瞧不起她,说:你这个小娘来做啥?当时工地领导上也动员她去织网厂。那小姑娘却坚决地说:“造龙门海塘,是衢山全岛人民的大事情,我是衢山人,为什么无权修海塘。”提起干活,这位小姑娘劲猛似虎,有一次推小车,不小心,伤了右手,医师劝她休息,她说:“这一点轻伤有啥关系。”她把右手用纱布一包,又抬石头去了。顾珠娣每月出工都在二十九天以上,月月满堂红,受到人们的赞扬。
        修建龙门海塘,不仅龙门附近的社员积极参加,远离龙门的万良、乍门、衢东等地社员也积极参加。龙门建设工程造房子,没有木材、稻草,各核算单位立即全力支支援,打塘脚没有松树,渔耕碗、乍门等山区社员,就上山砍伐松木。渔耕碗生产队干部激昂地说,龙门海塘是衢山全岛人民的海塘,你们要什么东西,只要我们有,一定全力支援。衢山个几个事业单位组织来建塘工地参加义务劳动。
这就是那个时期,人们的任性,改造家乡,改变苦难的现状,是那个时期人们的强烈向往,他们就这样激情奔涌,这样苦干实干,建设工人用他们的行动谱写着历史的壮歌,刻录在龙门海塘中……
 
      四  塘成利赢
        1959年5月,在龙门海塘基本成形时,横径海塘也开始动工了,公社党委调兵遣将,增援兵马。经过建设者们三年的苦战,1961年10月龙门、横径海塘终于胜利竣工。为表彰建设者的功绩,工地指挥部还在龙门矸闸四根立柱上撰文:“英雄人建英雄堤,衢山地图起巨变;三载苦战千秋迹,万代幸福乐无边。”并发给每个建设者一只锦章,以作留念。
        龙门横径海塘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那一种奋发,那一种苦干,那一种大我生小我的精神,凝聚的力量,以简陋的劳动工具建造的伟大工程。龙门海塘长519米,高6.8米,面宽3米,投入劳动力16万工,土石方4.46万立方米;横径海塘,塘长640米,高6.8米,面宽3米,投入劳动力3.5万工,投土石方6万立方米;两塘总投资25.6万元。龙门横径海塘在泥螺山链接,形成一完整的闭合区,围涂4350亩,受保护面积6500亩,是衢山有史以来最大围涂工程,使挂花盐民世世代代日思夜想的愿望,成为现实,它彻底改变了盐民“面朝海涂背靠天”“一条扁担压坏肩”,靠潮进潮出生产,完全靠天吃饭的历史;为盐业生产方式从盐板晒盐到流滩晒盐历史性的变革奠定了基础。龙门海塘是衢山人民改造自然共同创造的劳动结晶。
         龙门、横径海塘的建成,昔日张牙舞爪的海潮被堵在塘外,盐场进行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开掘东主浦2500米,保证了纳潮灌灌需要;西浦两旁砌石和挖深,使上半衢山泄洪排淡畅通无阻。桂花盐场现有盐田3259亩,随着责任制的建立和运用科学技术,促进了盐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1978年,产盐2.18万吨,为历史上最高。海塘建成以来,已有850亩改造成农田。1987年桂花盐场发又展养殖生产,养殖对虾325亩,年净收入20万元左右。现在围塘养殖面积发展到500余亩,养殖梭子蟹、竹节虾、长毛虾等,收入颇丰。建造了北扫箕水库,面积230亩,其中涂田200亩,蓄水量70万方,保证了2000亩农田灌溉。桂花民众用上了自来水。总的看,龙门横径海塘建成后,受保护面积10850亩,受保护人口一万余人。
         在昔日潮水出没的海涂上,如今外高涂、里高涂、桂花园、樟木山、沙塘5个村,朝南前沿的楼房以及桂花中学、中心小学、桂花盐场的楼房鳞次栉比,井然有序;西丰新村一排排楼房在沙碗的泥土上拔地而起。
         海塘建成后,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过去泥螺山是悬岛,盐民往返甚为不便,民谣有:泥螺山,三块山,上落实犯难,涨潮要乘船,落潮赤脚拔泥涂。塘建成后,驻军把公路修到泥螺山,造起了军用码头。荒岛泥螺山成了军事“咽喉”之地,建了船队、油库、兵营和靶场。战备军事建设物资渊源从此运入,兵员在此吞吐,就连许世友、唐亮、罗瑞卿等部队首长来衢,也皆从此埠出入。1984年9月前,岛斗未建客运码头,旅客历来靠小渡轮驳运,一有大风,渡轮无法靠近航船,在此情况下,泥螺山起了客运码头作用。过去桂花原盐绝大部分从岛斗出运,现从泥螺山运出,路程大大缩短,节约了大量运费。渔民还在此充冰、加油和修理网具,进行渔需物资的补给。
龙门海塘竣工之时,正在衢山蹲点的舟山地区行署专员王家恒欣喜地说:“龙门塘建设,使泥螺山悬岛回到了本岛怀抱,衢山岛的地图将为之一变!”
     1959年11月,时任中共舟山县委第一书记的王裕民视察了龙门海塘,并题下了“龙门是苦门,潮水向里滚。堵住龙门口,苦门变福门”的手稿,并勒石立于龙门闸南侧(可惜的是该石碑在文革中被人砸毁)。
 
   五 海塘加精
 
     海塘在衢山岛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们十分重视海塘的建设和保护。
      当初龙门海塘塘基采用山石沙(部分段用松木)垫底,迎水面砌石护坡,塘外抛石,塘内堆砌涂泥,塘顶端建筑挡浪墙,属于陡坡式泥石塘类型。只是面向岱衢洋,风大浪高潮流急,塘身极易受海浪冲击。龙门横、径海塘自1961年10月竣工以来,又经过了多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或加固。历次维修加固的资金,已圆圆超过了当年建造时的总投资。可是塘身裂变,塘中抽石,危及海塘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泥石塘难以抵御大台风的袭击,是抗御自然灾害最脆弱的基础设施。1981年8月,14号台风来袭,横径海塘被冲开一个大缺口,外砌石坍塌70多米,内侧护塘泥全部被冲毁,海水涌进塘内,当时挂花盐场成了一片汪洋。盐滩设施、收获的原盐、滩上的结晶卤、农田、部分民房被淹没,直接经济损失达30余万元。大台风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建造海塘必须高标准,要经得起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1982年3月,桂花公社在县、区及上级盐业部门的支持下,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对横径塘进行了修复加固、共投入土石方3.52万立方米,投入资金9.64万元,建成二十年一遇的标准塘。但仍是泥石塘的模式,在特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还不能确保安全。经历一次次的危难事件,经过多年的探索,借鉴外地经验,人们深切地感到,用混凝土结构建造的标准海塘,是提高海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确保海塘安全的最佳设计塘型。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龙门塘被列为全县第二批开工建设的标准海塘。1998年12月, 岛斗镇党委、政府就龙门标准海塘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部署,成立了由镇长余傲其为指挥,副镇长贺大水为副指挥的岛斗镇龙门横径标准海塘建设工程指挥部。对资金筹集、土地征用、受益单位负担等工作。做了明确分工、镇政府还同县政府签订了保证质量,限期完成的责任书。
     根据《浙江省海塘工程建设技术规定》的要求,对龙门标准海塘工程实行审批、工程招标、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等一整套建设规范化管理制度。由舟山市水利勘察设计室安五十年一遇标准和“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进行设计。由市、县农林水利局、建设单位等有关行家、技术人员组成评标小组。对投标单位的资格进行审查和评标。按照“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招标,并由纪检、监察、人大等县级有关单位参加招标活动,克服了以往由个人说了算,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弊端。1998年12月,有4家企业参加投标,经过严格的评审,浙江省围海工程公司中标,承担了龙门标准海塘 的施工任务。
龙门标准海塘与1999年3月9日开工,严格按工程设计标准施工。外坡迎水面,采用砼护面,每隔10米,设一道伸缩缝,从航海高程1.1米起,每米设一排排水孔。用条石趾脚起到透气和排水双重作用。趾脚外抛镇压层,以稳定塘基。内坡背水面,经平整后,采用无纺土工布覆盖,以免因太阳光直射,降低使用寿命和因施工中碰撞,影响施工质量。坡面再用干砌石护坡。内坡塘基,底部社大方脚,用砼封顶。塘面,宽4.5米,并在原塘顶面基础上,浇筑砼。挡浪墙采用梯面断面结构。龙门标准海塘公用混泥土5577.47立方米。从总体结构上大大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外观上,犹如一道铜墙铁壁,达到了“冲而不垮,漫而不决”的防护目的。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标准海塘建造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工程指挥部聘请了葛洲坝水电工程集团监理总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与工程监理,由舟山市水利围垦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质量监督。同时为了让广大群众了解、参与监督标准海塘建设,还聘请6名农民监督员。监理、监督部门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质量。拌和振捣、模板支架、混泥土保养等实行全过程监管。为了保证工地通讯联络和施工救护需要,岛斗镇调出吉普车一辆,作为工程指挥部专用车。由于施工单位、监理、质监单位制度健全,施工规范,从而保证了标准海塘建造的质量。
按县政府规定,每一公里标准海塘,建设单位需要配套自筹资金30万元,龙门标准海塘总长1171米,需自筹资金35万元。倒斗镇政府财政较为困难,采取多种方法筹资。一是组织县属、镇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到海塘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而是按受益村盐田面积,每亩出资30元。三是发动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及群众个人集资,共筹资金366476元。
        龙门标准海塘经过过建设者们的共同努力,于1999年12月竣工,共投入土石方55812立方米,投入资金612万元。
 
    1999年10月该碑由大衢中学退休教师楼大赉书写后重立。
     龙门横径海塘建成以后,在保护和维修遗址进行着。1982年和1984年,两糖又投入土石方6.12万立方米,耗资16.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万元,修建标准海滩。
       1999年,在原有基础上,投入土石方5.581万立方米,砼4891立方米,耗资426万元,按50年一遇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标准塘。
 
 
        龙门是苦门,潮水向里滚;堵住龙门口,苦门变福门。
                                                 ——王裕民题词而勒石以志。
 
     历史,其实是可以印刻在大地上的。龙门海塘就是印刻在衢山大地上的历史,是近百年衢山史的一道映照。读读龙门海塘,穿越岁月的隧道,时而让人沉痛,时而令人激越,时而让人沉思,时而令人振奋……龙门海塘只是一条普通的海塘,然而沧海桑田,那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进程,书写着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的理念,与奋发的实践,给人很多启迪。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