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三江埠与南浦埠
百年前的三江埠与南浦埠
孙峰
定海区马岙街道有一座三江古客栈,位于三江村光一自然村,是定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客栈离三江口很近,始建于清代,清晚期重修,当年是来往岱山、三江之间客商歇脚之处。
据《海山风物——舟山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介绍,古客栈坐西北朝东南,现存正屋、南厢房,占地面积260平方米,建筑面积215平方米。其中正屋五间,通面阔18.7米,通进深7.8米,用七檩,均为穿斗式梁架,前檐檐柱柱头设月梁式挑檐,檐柱柱头设十字斗拱,明间前设六扇木板门,单檐硬山顶,屋面盖小青瓦。
三江口是定海与岱山诸岛之间航运交通的重要节点。三江古客栈为当年来往旅客提供了休息之所,这里是马岙至定海古驿道的起点,也是舟山古代水运客运交通的重要遗存。
三江埠的“饭店干”
古客栈,在当地老百姓的语言中叫“饭店”,现古客栈所在的位置,叫上饭店,附近还有下饭店,统称“饭店干”。干,发音作gi,是一种舟山地方语言,岱山、嵊泗方言中有很多地名称某某干,如南浦以前有“竹行干”,衢山岛上有“网棚干”地名,嵊泗有“小庙干”“沙厂干”等地名。干,舟山方言中常有“旁边”的意思。又据《浙江省嵊泗县地名志》:干,系“埂”字的别写,意为山埂,一般指海边堤岸。饭店干,也是指靠近堤岸的饭店所在。
三江“饭店干”一带,确实有不少居民其先祖是来自岱山。笔者曾经采访过当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她姓邹,22岁就从南浦嫁到三江口,她是这里最年长的老人了。据邹姓老太介绍,“饭店干”的几家饭店,是个人开的,主要供岱山客人吃饭住宿。这里的航船主要来自岱山南浦和秀山等地,此处以前除了饭店,还有凉亭。一个叫岱山凉亭,还有一个就叫秀山凉亭。说是凉亭,实际上并非那种四面通风的古典园林式八角凉亭,而是类似普陀山回澜亭、马岙止善亭那种建筑,四面有墙,两侧对开月洞门,以方便行人进出。秀山凉亭的所在地,就在古客栈附近。这种凉亭,相当于现代意义的候船室。岱山凉亭,就是岱山航船的候船室,由岱山南浦、东沙一带商民等出资修建。秀山凉亭,则是秀山人出资修建的。至今,“饭店干”附近住户有来自岱山的毛姓人家、来自秀山的方姓人家等。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个世纪50年代三江口附近曾经开办盐场,还请岱山南浦的盐民来指导晒盐。可见,三江口与岱山的社会经济交流向来比较频繁。
据邹老太介绍,这些凉亭都是“三间厢”,凉亭不仅仅是客人候船歇脚之处,这里也常常是流浪者的栖息处,偶也有一些患病者、孤寡老人暂居亭中,“凉亭”可以说是彼时弱势群体的避风港湾。在民国《定海县志》中,三江埠的“凉亭”被称作“候潮亭”。又据《海山风物》一书,这个古客栈有 “临江亭”,说明当年三江埠确实有两个凉亭,秀山凉亭即“临江亭”,岱山凉亭即“候潮亭”,只是老百姓对地名的俗称和书中的记载名称各有差异而已。
饭店干饭店的生意,主要靠来往客商。三江口是岱山航船、秀山航船的停泊处,下船的客人要吃饭歇脚,而候潮等船的客人更是饭店的客源。旧时水上交通工具是帆船,帆船全仗风力,大风天就要停航,每逢类似的“留客天”客商们就要被留在饭店内。
旧时岱山客商多到定海“团猪”
旧时不少岱山客商往来定海,很多是来抲猪的,在邹老太的话语中叫“团”,把猪“团”去,这个“团”字估计有盘货、贩运的意思。岱山客商把活猪贩运到岱山南浦埠头,然后再分运到东沙角、桥头镇。当然,也常贩运一些时令水果,杨梅季节贩杨梅,“小瓜”上市贩小瓜,邹老太所说的“小瓜”,就是黄金瓜。岱山客商来时也常常把岱山特产带到定海销售,最主要的就是油豆腐、香干,东沙角的香干是最有名气,也最受定海人喜欢。
百年前的岱山岛,由于渔业、盐业的发展,东沙角和石桥头成为岛上主要集镇。石桥头,又称桥头,是岱山岛的中心点,民国《定海县志》称“横浦之桥头镇为市肆民居簇聚之区划”,市面向来较别处为甚,周边百姓采购,尤其是置办年货必到桥头。桥头的肉市也最为兴旺,其生猪一部分为岱山岛上村民所养,另一部分就是从定海采购来。桥头附近的南浦埠也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口岸。
通航三江埠的南浦埠
在三江口有“临江亭”“候潮亭”,在岱山南浦也同样有类似“凉亭”。
当年南浦埠有新旧 埠头,其中老埠头亦名“候潮亭”,在旧时南浦大塘之中;新埠头在南浦浦口“天灯下”,岱山百姓则称之为“天灯干”。天灯,即埠头边的灯塔。据《岱山镇志》记载,该埠头是民国四年(1915)由东沙角商民邵全福发起,向各处劝募而得兴建。
据邹姓老太介绍,她记得小时候南浦的“天灯干”有凉亭,老百姓管叫“南浦凉亭”,一个老房子,有两个门洞,上下船的客人直进直出,凉亭附近开了一爿小店方便客人买东西。三江口到南浦的航船基本上是一天一班,船停靠南浦如果没有客人,就停泊在那里,如果有客人就当天调转回三江口。
从民国《定海县志》《岱山镇志》的记载看,也印证了邹老太的说法。
《定海县志》中把旧时“三江埠头”记载为“山港埠”,时有秀山、南浦、高亭、长涂航船,每日往来一次。其云:“山港亦作三港,为县属北方诸岛交通之要道,秀山一艘,南浦、高亭、长涂各二艘。”秀山可以当天来回,所以只需一艘航船。南浦路远,所以需要两艘航船对开。
《岱山镇志》的记载说:南浦航船,向设两艘船,不甚大。一往一来,每日开行,除大风飓外,无日不开。水程约四五十里,由南浦至山港入城,旱路约三十余里。昔年轮船未通,乡人往舟山者必乘此船。
邹姓老太口中的“南浦凉亭”,实际上还有一个雅称,叫“飞云亭”。“飞云”这个亭名,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诗》中的诗句“画栋朝飞南浦云”,南昌自古有“南浦飞云”名胜,取“飞云”两字,既映衬“南浦”地名,也寓意航船一帆风顺如飞云疾驶,颇有雅意。这个亭名,还是岱山文坛名宿汤濬先生所取。飞云亭,也是为候船客商歇脚候船所建。汤濬先生有《飞云亭记》一文,专门介绍建亭过程,对了解清代舟山海岛“候船室”颇有裨益。文中介绍,该亭“为屋三楹,中置坐具”,“三楹”就是三间,这是候船凉亭的标配。古代计算房屋的间数是以柱子为标准,每四根柱子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地面为“一间”。凉亭里还配有坐具,或木凳或石条,以供行人歇脚。
从三江埠到定海
岱山客商从船上下来,去定海的路也是蛮艰难的。
三江口那时候也没有现代意义的码头和栈桥,旧时帆船就停泊在滩涂边上,从船上下来到堤岸边的埠头,隔着一片滩涂,客人要踩着泥涂上岸,很不方便。年轻人走着很吃力,老年人就寸步难行了,因此当地专门有从事背客人过滩涂的小工,背客人上下岸并收取小费。
从三江口上岸,到定海城,有翻山越岭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至今痕迹犹在。马岙长春岭上的止善亭就位于古驿道途中,供行人休憩,今保存完好。古驿道是石弹路,也叫“石蛋”路,用河卵石、小石头加泥沙铺就,由马岙长春岭经叉河、城北村,进入城区,今城北水库底犹存这一段石弹路。2016年11月,定海城北水库进行维修,库水抽干后,隐藏多年的古驿道曾经“一露芳容”。
想象古人挑着数百斤的货物,抬着嗷嗷乱叫的大肥猪,行走在蜿蜒的石弹路上,爬山涉水,那也是非常艰辛的旅程。
弹指数百年,今日的三江码头,宽敞的客运候船室,停满车辆的停车场,古老的“候潮亭”早已经销声匿迹。曾经的古驿道也演变成宽阔通畅的定马公路,风驰电挚的车辆来来往往,真是时代变迁,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