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岱山的渔盐民》曾是文坛重磅作品

《岱山的渔盐民》曾是文坛重磅作品

 

                                                                   邱妤玥 常克



  1936年,随着一批优秀报告文学问世,中国报告文学开始走向成熟,这其中,《包身工》《岱山的渔盐民》等尤为引人注目。
  《包身工》被称为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岱山的渔盐民》推出后也即在当时的中国文坛造成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自《包身工》《流民图》《岱山的渔盐民》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诞生之日起,中国报告文学不仅有了自己成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而且因此也逐渐开始形成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评判标准……”,是“中国报告文学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局部抗战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一书如斯评价。

  
  《岱山的渔盐民》作者为圣旦(江苏人),作品发表于1936年《光明》第一卷第八号,而夏衍的《包身工》则发表于《光明》创刊号上。
  《光明》是左翼文学运动后期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 1935年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后,同年6月7日由夏衍、周扬组织筹办,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40人发起的抗日新团体——“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6月10日出版《光明》半月刊,推选洪深、沈起予担任主编,它是我党文艺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刊物。
该文的写作背景为1936年岱山渔盐民的一次大规模暴动,和我党领导的革命时期斗争有关。
 
                           贰
  早在1927年,金维映等地下党员受我党派遣,前往岱山开始盐民运动,揭开了大革命时期盐民运动的序幕。 1936年以前,由于日本侵渔事件高发,东海鱼情锐减、售价狂跌,大量渔行、渔厂倒闭,渔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渔民、盐民生计无着。反动当局却变本加厉,开始了更为严酷的压迫。 1936年,岱山岛发生大规模渔盐民暴动,3000多人在集会后举行示威游行,围攻反动当局盐场公署、火烧秤放局,打死盐场场长兼秤放局局长缪光头。
  作者圣旦闻讯后即往岱山调查,积累素材,并于当年发表。
  这篇作品刊发后即被文坛所关注,并入选当时一些重量级的作品集:
  1937年年初由新文学社编辑出版的《名家近作集》收录了巴金《窗下》、鲁迅《半夏小集》、茅盾《送考》、郭沫若《滨阳门外》、丁玲《团聚》、叶圣陶《时势教育着我们》、老舍《婆婆话》、萧军《水灵山岛》、臧克家《温柔的逆旅》等二十余位名家佳作,《岱山的渔盐民》也赫然在列,而《包身工》不知为何却并未收录。
  同年3月20日,由王之彦主编的《报告文学杰作——新型集》出版,该文和夏衍的《包身工》一起入选。此后,香港文学研究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第六集·散文二集》也将它选入其中。
  至今,在回顾我国新文化运动之后的文学动向时,《岱山的渔盐民》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频频入选一些重要的作品集,比如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13集·报告文学集》、1997年《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天堂与地狱》(文汇出版社)、2014年《红藏·进步期刊总汇》(湘潭大学出版社)等。

  
  
                           叁
《岱山的渔盐民》作者圣旦的生平事迹少有人知,1996年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梦书怀人录》作者姜德明不无遗憾地如此说,“作者的名字在文坛上很陌生,60多年来人们没有弄清他的经历,作家词典里仍是个空白。 ”
  据公开资料显示,姜德明1951年从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编文艺副刊长达三十余年,后任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他在《梦书怀人录》中有一篇类似考证性的随笔,透露了圣旦一些不为人知的身世,“30年代,有位叫圣旦的作家似乎专写历史小说,并在1934年5月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了一本小说集《发掘》”,而由于作者过于陌生,“……一部工具书中仅有一行语焉不详的记载:圣旦,江苏常州人。本姓刘(见《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史料·索引》卷)。连作家的生卒年月都失记,更无论其他了”。
  姜德明评价这本小说集时说“小说写得紧凑,也有气势,不是浮泛的平庸之作”。他进一步发掘出了一些和作者相关的史料,“我从《鲁迅日记》里又看到,1935年1月17日,圣旦曾托杨霁云寄赠一册《发掘》给鲁迅先生,至少说明他是心仪鲁迅的。以后是否还有联系,不能肯定。此外,柳亚子读过《发掘》,表示很佩服。曹聚仁与作者有交往,十分推崇《发掘》,认为这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集……曹先生还写了《从〈发掘〉说到历史小说》一文,他认为作者在历史知识、文学技巧方面都是有相当修养的,其成功并不偶然”。
  姜德明先生还是个藏书家,他藏有圣旦的另一本著作,“我还藏有圣旦的另一本著作《诗学发凡》,洋洋20余万言,从来无人提及,那是他继《发掘》之后,于1935年8月在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作者先论诗的演变,次述声韵,最后讲诗的规律。旁征博引,蔚为大观。柳亚子先生为该书作序,称赞他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中国的旧诗,很有道理,也很需要。曹聚仁作跋,认为《诗学发凡》中为现代青年立论的地方很多。从这部书进一步证明了作者在历史和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修养。 ”
  姜德明在对作者身世略作考证后,讲到了《岱山的渔盐民》:“1936年9月出版的《光明》第1卷第8期发表了圣旦的《岱山的渔盐民》,这一回不是历史小说,而是报告文学了……‘岱山,真的死了吗? ’现实生活中的图画和历史场景中的人物命运何其相似?圣旦写历史,更写现实,实际上他的目光永远在注视着现实。 ”
  在《梦书怀人录》收录的这篇《圣旦的〈发掘〉》一文最后,姜德明写道,“说来令人惋惜,据曹聚仁说,圣旦的年纪很轻,《发掘》出版的第二年便因病早逝了。 ”
  可能回忆者记忆有误,因为《发掘》出版于1934年,而《岱山的盐渔民》发表于两年后的1936年。但曹聚仁作为圣旦的朋友,对于圣旦辞世这样的大事是不会记错的。据此推测,圣旦很可能逝于从岱山归来后不久。
    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古典文学修养的作家,圣旦在《岱山的渔盐民》开篇,即营造了至为强烈的反差,并由这个反差入局,将岱山世外桃源般的风景置于悲惨的现实之中,成功地设置了一个悬念:
  假如你站在甲板上远远地望过去,就可以看到许多岛屿浮现在波涛澎湃的海洋中。天上要是多云的话,那么这星罗棋布似的小岛,便仿佛披上了薄薄的轻纱,跟着云的变幻,一忽儿隐没,一忽儿出现,你准要惊奇地失声叫道:“多么有趣啊”。然而,这童话般迷离的“多么有趣”的对立面,却是“现在已经变成人间地狱”。
  在以报告文学的时代笔触简单介绍了岱山情况后,圣旦笔锋一转,直指要害:岱山给予渔盐民的赏赐这样的多,依你的理想推测,他们的生活一定是很富裕了,因为岱山有的是鱼和盐,而这种利益,却是取之不尽的。但你在周围不满百里的全山巡礼过后,就会使你马上失望的。尤其是最近几年,早前黄金遍地的天堂乐国,现在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了!原因是:鬼子不断地越界侵渔,浙东三邦——宁波温州台州(当时舟山属宁波所辖,作者注)——的渔业,遭了绝大的威胁,资为养命之源的盐鱼市场,一天天的衰落下去。而且,盐税突然增加了……
  以此入笔,圣旦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岱山渔盐民暴动的成因、经过、岱山岛民生活等各个方面详加叙述,全文带有新闻的真实感、小说的跌宕起伏、散文的强烈情怀,全文有详尽的数据、翔实的一线资料、采访者证词,文章还采用对话方式,以当事者的口吻对暴动予以还原,使报告文学更加生动真实。
                            肆
  关于《岱山的渔盐民》对于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贡献,2007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局部抗战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研究》一书的作者王文军有如下评价:
  “局部抗战时期上海的报告文学中,不少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掌握事实材料上,都花费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一个个真实无误的数据,为报告文学增添了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夏衍的《包身工》和圣旦的《岱山的渔盐民》。 ”
  从圣旦的这篇报告文学中,我们可以透过数据,看到一个80多年前真实的岱山和它所经历的悲惨事件。
  “然而,你可不要藐视这个仅有三千余万公尺面积的水上岛,它是浙江省渔业的唯一根据地,同时也是年产食盐六十万担的制造场。它负荷着十四五万渔盐民生活的重任……全岛分三大镇——高亭、东沙、石桥。共有住户一万一千六百二十户,人口四万九千八百四十九人,其中盐民占二千户,约二万余人。渔民是过着流动生活的,并且全是宁波人;每年渔泛时节——五六七八四个月,便连樯而来,配购一泛之间应需的渔盐。这时,在海边停泊的渔船,当有二三千艘;船艄接着船头,船头接着船艄,在挤轧着,碰撞着,静寂的岱山,便哄闹起来,人数至少要增加到一倍以上。 ”
  除此之外,作者在对盐板统计、盐渔民收入等写作上,也大量运用了数据,使得文章更为真实。
  王文军在她的书中还认为,“可以这么讲,以《岱山的渔盐民》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在真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上,在唤醒广大民众的觉悟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另外一种保存历史的方式。 ”
  回看圣旦的作品,揭露和呼唤无处不在,作者在痛斥日本侵渔对渔盐民的掠夺和反动当局的严苛统治后,痛心疾首地发问:“鱼的成本既然增高,怎样能够和鬼子竞争呢?同时因为农村破产的结果,食户的购买力一年不如一年,生产过剩,市价当然跌而再跌,你想想,在这种善之下,渔民还有生活吗?盐民呢?嘿,那就更苦了,简直苦得要命……每户平均只有四十元一年的收益,怎样能支持一家几口的生活?而且又要经过盐官、盐警、盐商等等的重重剥削,还不是死路一条? ”
  王文军还在书中总结说:“……自《包身工》《流民图》《岱山的渔盐民》等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诞生之日起,中国报告文学不仅有了自己成熟的报告文学代表作,而且因此也逐渐开始形成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评判标准……”,是“中国报告文学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岱山的渔盐民》另一个历史贡献,则在于从新闻角度、从纪实角度,为岱山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也是后人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渔盐民暴动,在我党领导下岱山人民反抗反动统治、反抗日本侵略的革命斗争的不可多得的历史原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