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秀山樊姓及其他初考

  秀山岛约在1660年开始有居民正式定居,秀山现有姓氏在120个以上,可大姓是“童厉樊”。

  童姓定居秀山较早,至今约340年,为秀山岛上人口最多的一族,童姓在政界任职的人士众多,还有皇帝“钦旌”“五世同堂”四字匾,在南浦岙里头有“花坟滩”大坟,刻有“皇亲童公××之墓”字样,影响力大,是秀山首位大姓。

  厉姓,定居秀山约310年,人口也较多,在各个时代人才辈出,是秀山名人荟萃的望族。

  樊姓,定居秀山约200年。本源在河南,因避战乱四处逃散,秀山樊姓是暂居在镇海的一部分,后“文”字辈太公跟人来到秀山岛三礁(当时叫“三招”)为人做长工。因与财主家女儿结亲,得以发展,论财产无法和童、厉家相比,论人口最多时也没有达到过200人。

  那么樊姓,为什么自清道光年间后期开始,一直与童、厉两姓并列为秀山三大姓之一呢?

  樊姓“文” 字辈太公迁入秀山

  据樊梅娣女士、樊福财先生等介绍,最早到秀山的太公是“文”字辈,1820年时才20岁不到,起先,他只身一人随逃难大军落脚镇海,一直靠打短工为生,什么活都干,练就了一副干活的好身子和好功夫。

  一次,秀山三礁吴姓一富人在镇海亲友家中看到了正在干活的“文”字太公,“文”字太公就孤身一人跟着他来到了秀山岛的三礁,随身挑着两只米箩,包括被子、衣服在内的所有家当都在这两只米箩里。

  樊梅娣女士说,该两只米箩她多次见过,是用扁篾编制的,高约6米,箩口直径也约6米了,一直放在大祖堂里,樊家特大火灾时躲过了一劫。后来“文革”开始后,那两只米箩却不知去向了。

  主人嫁女陪嫁妆,樊姓从此壮大

  “文”字太公在吴姓主人家什么活都干,海上的、陆地的、山上的、家里的都无所不能,主人特别喜欢他。

  吴姓主人生有一女,已年过十八,因大脚,皮肤黝黑,所以几次相亲都没成功。他将女儿嫁给这位小长工,还将自有的山、地、田的一半和小船一艘,作为嫁妆,归樊姓所有。

  结婚后,“文”字太公精心打算,将山和地出租一部分,自己耕作一部分,妻子勤俭持家。后来有了五个儿子,家庭经济富裕,人丁兴旺。接着他们攒钱又买了两艘既能捕鱼,又能运输的小船。

  到了晚清,樊家已积累了不少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地、山林,建造三礁四合院,购买南浦三合院。晚清后期到民国前,樊姓又在南浦买了山林、田、地,租赁了莲花庙庙田19亩,买了10多亩旱地作为祀地,由各房轮种。

  在民国初期,三礁的樊家成了该地人口最多、最富经济实力的富裕人家,南浦樊家也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

  樊家三礁和南浦的两处大院

  樊家两处住宅大院,一处在三礁,一处在南浦。

  三礁四合院地处三礁中心位置,是“文”字太公结婚后建造的,建于1822年到1825年之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以上,正大门朝南偏西,至今保存完好,只是门楣上的油漆已剥落。进了大门,正中是众家太公祖堂,青砖黛瓦,也比其他房子高,墙为木柱榀加石、砖结构。众家太公祖堂在樊家遭火灾时被毁,现存的是灾后重建的。后面是三礁太公祖堂,略小,旁边有厝头屋。

  大门两边各有门屋,屋外有连廊,两边有厢房,还有埒脚屋,道地和所有道路均用鹅卵石铺砌,并与通往三礁岗的公共主路相接。在四合院的东南边上建设有荷花池一座,原长20米,宽15米,深2.5米—3米,终年不干涸。荷花池的东边有一口近两百年的古井。

  随着五个儿子的长大和长子、次子结婚,三礁四合院原有房子不够住,当时南浦正好有一处房产连同土地山林要出让,“文”字太公就出资全部买下,包括占地2200平方米的三合院一座,外王门口山半座约60亩,又接租了莲花庙庙田19亩,新买了田地一片。

  约1840年,“文”字太公要长子(约30岁)带着五子(约14岁)来到南浦定居。

  南浦三合院正门朝南略偏东,东西宽95米,南北深23米,南边有一正大门和一小墙门,院内东西两边都有连廊到正屋,正屋后还有一排埒脚屋。正屋中间有众家祖堂,长子住祖堂东边,五子住西边,两家各设有小祖堂。

  重视读书是樊姓家族的良好传统

  “文”字太公没读过书,只知道自己姓fan,而不知道姓的是樊、範、氾,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要求下代千方百计去读书。

  据樊美娣介绍,她的父亲和父亲的几个兄弟个个都读过书,本地没有私塾就带着粮食到外地去读,其中三房后代还有人考中了举人。

  在南浦樊家同样读书成风,如樊福财和他的兄长樊福民都100多岁了,年轻的时候家境因火灾败落,生活艰苦,可是其父母再困难也要让儿子去读书,所以兄弟两人都是读过书的人,后来樊福财还成了秀山第一代人民教师。这一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一直传承到现在。

  二次寻祖,终于确定“樊”姓

  秀山樊家一共有两次寻祖活动。第一次约在1825年,“文”字太公来到镇海原来落脚的地方,但暂居的樊姓人已经迁走,只有当地的“範”(范)姓人,他只知道自己姓fan而不知道怎么写,就出钱叫人写下来,把“範”作为了自己这一门的姓。所以直到现在,在樊家的古坟碑上还能发现这个姓。

  在与外界接触交往中,有人指出,“範”是镇海的本地姓,而“文”字太公是从外地而来的,不应该与当地的“範”相同,建议改为“氾”。“氾”姓分布也在河南,与“範”“樊”同音。“文”太公觉得有道理,遂将“範”改为“氾”。

  樊梅娣女士说,她父亲读私塾时写成“氾小财”,这是她在他的作业本上看到的,解放后要填各种表格,才把父亲姓名改成了“樊小财”。“氾”姓虽然用了,但樊氏后代一直认为不可靠,决定重新寻宗。

  约1850年由长子带领,再次从镇海到宁波,一路向北,终于在慈溪三北找到了一批樊姓人家,经身世核对,确系原来从河南逃难到镇海的同宗族人,而且排行中确有“文”字辈,与秀山樊姓“文”字辈太公所在年代相吻合。从此,秀山“樊”姓就这样确定并延用下来。祖姓确定后,秀山樊氏一门从“文”字开始,请人编成排行诗,即:“文宏祥莲庭福宁,圣朝科第必先争;能存仁义礼智信,历代永得荣华名。”目前已有了“科”字辈。

  两次火灾,樊家家道衰落

  清宣统三年(1911年)秋天,三礁四合院发生火灾,烧毁房屋20多间,仅存相对独立的一处祖堂和一处厝头。

  火灾是因为烧早饭不慎而引起的。当时三礁的二房、三房、四房都住在一个四合院里,男人们想趁农闲去近处采些贝类,所以一大早(4-5点)各自在家吃完早饭,准备摇船到下山去。当男人们走到泥涂口还未上船时,忽见自己家方向浓烟滚滚,接着火光冲天。大家转身往回跑。原来,其中一家女主人听到房内孩子哭,忙过去哄孩子,忘了把灶火熄灭,结果半截正烧着的树枝掉到了灶膛前的柴堆里,引起大火。算是万幸,无一人伤亡,但大院的绝大部分都毁于一旦。

  另一次火灾发生在南浦樊家。1932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五)上半夜,樊家大院突发大火,30余间房子全部烧毁。

  那天樊家几个男人晚饭后在众家祖堂里搓麻将,大房和五房分别住在祖堂东边和西边,各家廊道上都堆着柴草。晚上9点左右,搓麻将照明用的一盏灯火油快干了,有人拿灯到五房去加了油,端灯过五房窗前时,一阵风来,人一晃,火油灯瞬间引燃了茅草柴,烈火即刻腾起。这时院子里大部分人已睡了,最先被惊醒的是五房樊福财父母,他们冲到院子里大声呼喊“着火啦”。

  睡眠中的人们来不及穿衣穿鞋,连小脚妇女都是光着脚逃到院子外的大路上的。因火势凶猛,所有房屋和家中财物都被焚毁。

童养标 舟山晚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