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祖望《岱山土物(六首)》趣读
汪国华
一
初识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集大成者,世称“布衣太史”“史学大柱”的全祖望,是在三四十年前教学《梅花岭记》时。《梅花岭记》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崇高气节,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章法严谨,生动传神,言近旨远,令人回味,文中的细节至今还清晰记得,想来感动。
后来因工作需要,关注舟山中学历史时,读到教育家、刘鸿生聘请的舟山中学办学顾问黄炎培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与舟中学子共勉”的诗中的“三百年来碧血新,谢山一记犹堪考”时,悉知“谢山”是全祖望名号,“一记”乃是他曾作《舟山宫井碑记》。于此印象更深。
而后,又悉知他是明末抗清志士张苍水的外孙。雍正四年(1726)至普陀寻访明末故相张肯堂墓,撰《张公神道碑铭》。后于乾隆三年(1737)、乾隆九年(1744)又来舟山重游普陀山,赋《洛迦莲》等。并周游舟山诸岛,在其诗集《余句补音》一书中,作《三君咏》,以诗专记《安期生安期乡》、《梅尉梅岑》、《梁鸿梁山》三位古人游历舟山的故事。
去年翻阅汤睿《岱山镇志》,收有他的《残元三仁歌》,还有就是元末陈麟的《岱山操》,据考出处是全祖望《句余土音 》中。深知他“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注重史料校订,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留心乡邦文献,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读全公的文章,写的都是气节高扬之士,生动感人,正气昂然,豪气凛然。
近来偷闲,细读他在《句余土音 》中的《岱山土物》六首。这六首土物诗,除了《惠文冠鱼》多有解读,其余几首却很少有人品读。笔者心情悠闲,处遇自在,觉这几首短诗幽默风趣,情味别致。于是,随心而读,随意品味,似不正经,却感情趣溢然。于是, 胡思乱解,随而记之,以喧闲心。
二
《句余土音》《岱山土物(六首)》是全祖望乾隆年间来岱山时的诗作。虽然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全祖望的岱山之行,但“土物”是当地的物产,或本地的特色物品;没有接触到岱山的物产,如何能识知了解,不识知了解,如何写得诗作?可见全公来岱山采访调查考察过文史,也很关注岱山的民间生活、普通物产。
《岱山土物(六首)》为《惠文冠鱼》、《绶鱼》、《带鱼》、《甲鱼》、《大袋算鱼》、《拥剑》。闲逸之间,一天慢慢读一首,也有读几首,或者几天就只读一首,玩味吗嘛就这样的松散随意。
1 《惠文冠鱼》:“谁与惠文君,峨峨弹冠来。是冠甚污汝 ,钩致陪尊罍。”
惠文冠鱼即海洋生物鲎,鲎的甲壳很像惠文冠,所以古人给了它这个名称。而惠文冠是古代武官所戴的冠,相传为战国时赵惠文王所制,故以惠文名之。当年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这帽子是否属“服”类改革,看来这儿子赵惠文王有点承父志而不息。
对这首诗的解读,似乎是六首诗中最多的。有文气地译读:“谁与惠文君一个样,戴着高高的帽子,一副弹冠相庆的神态,从海上而来。”有通俗地译读:“拿鲎来当头盔戴会弄脏你的头,不如捣成酱储存在你的套陶罐里当菜吃。”……
而笔者是闲读,读的是闲趣,所以倒读跳读,正读歪读,读着读着,似见诗人对着捕捞上来放在大盆的鲎,左看右看,幽默地调笑道:“是谁给了你这文惠君创制的帽子啊,你弹着高高帽子兴冲冲而来。可你很玷污这顶武士的帽子;你却被捕钩而来,捣制成酱,成为人们的下酒菜,人们赞的是你美味。”诗人似褒似贬,似贬实褒,诗人的轻快,幽默之情油然而显,风趣地强调了鲎酱的美味。
光绪《定海厅志》卷二十四《志九·物产》曰:“鲎形如覆斗,其大如车,青褐色,十二足,长五六寸,尾长二三尺。 其壳坚硬,腰间横纹一线,软可屈折,每一屈一行。尾坚硬,有刺,能触伤人,口足皆在覆斗下。每雌负雄,渔者必双得,以竹编为一甲鬻焉。牝者,子如麻子,土人以为酱。”
鲎酱是海产珍品,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宋朝诗人杨万里,是个美食家,他有《鲎酱》诗曰:“忽有瓶罂至,卷将江海来。玄霜冻龟壳,红雾染珠胎。鱼鮓兼虾鮓,奴才更婢才。平章堪一饭,断送更三杯。”一小瓶鲎酱从江海传来,“鱼鲊”“虾鲊”,这些腌制的鱼、虾类海鲜,虽鲜美,与鲎羹相比,只能是“奴才”和“婢才”的品位。 如果有鲎酱上桌,哪怕酒足饭饱,在酒席上就相视而笑,开心地喊着:上酒,添饭!鲎酱的美味,魅力无边,可想而知。
没有考证杨万里的鲎酱是不是从岱山送去。可清时的岱山鲎酱肯定是名声遐迩。全祖望的《惠文冠鱼》是一证。此100年后,道光年间,参与过抗击英军二次进犯定海和后来成为 收复定海的清廷官员朱绪曾,在他编著的舟山史籍巨著《昌国典咏》中,也专门给鲎写了诗:“一帆破浪趁风抟,海若抡才羡尔难。满腹珍珠青玉斗,赐来顶上惠文冠。”“满腹珍珠青玉斗”即是雌鲎的鲎籽。这鲎籽用白酒和佐料除腥去毒后,盐渍为酱,即“鲎酱”(也称鲎羹)。朱绪曾特别在诗后注明:“海族则岱之鲎酱独珍,他所虽有之,味皆不及。”如此看来,这鲎酱真正称得上“岱山之宝”。不知岱山是否把珍视这个“宝”,传承了下来加工技艺,研制出都有的鲎酱来。这样既可传承历史,又能发展海产特色。
曾游走东沙古镇,偶见一店肆门口,浅显洗菜大盆盛一鲎,驻足细观,那“峨峨弹冠来”的样子,那“钩致陪尊罍”的结局,对照成趣。嘻笑之时却生出对鲎酱美味的向往,竟有点馋涎欲滴……
2 《绶鱼》:“ 吾笑宋考功,眼穿桃花纹。如逢水中帔,悔不作波臣。”
绶鱼,现在大名为鮟鱇鱼,而我们最熟悉的名字就是“海蚧巴”,或是“蛤蟆鱼”,以其形状丑陋如蛤蟆而名。鮟鱇鱼这个名字好像是近二三十年流行开来的。而古人却另有名目。光绪《定海厅志》第二十四卷《物产》章载曰:“华脐鱼:鱼如蝌蚪,大者如盘。(《至正志》)俗呼为老婆鱼,为其腹多带子。(《康熙志》)一名寿鱼,‘寿’一作‘绶’,腹有带如帔,子生附其上,或云名绶者以此……(《宝庆志》)” 绶指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一般,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腰”,可见确是达官贵人随身之道具。“腹有带如帔”,指的是这鱼产卵时,腹下垂下一条带子,黏附卵粒,卵带在水里飘舞,似古时仕女的衣带,或如官员系印的绸带,于是就有了“绶鱼”之称。
那天看到那绶鱼,如一只大蛤蟆伏着在瓦盆中,学富五车、思如涌泉的诗人全公,以一个“绶”字,便联想纷纭,诗趣涌溢。也许首先涌上脑海的是“桃花红若绶”的诗句。前辈黄宗羲《思旧录》中记载道:“严调御,字印持,领袖读书社,偶言:‘宋之问诗“桃花红若绶”,只此一语,其无刻不忘富贵乃尔。’”严调御,余杭人,生于明末,好读书,博综今古,湛深经术,交游遍天,却未入仕,是杭州民间“读书社”的领袖之一。 黄宗羲曾去杭州参加过“读书社”的集会,有过交流。黄宗羲引严调御之言,是深刻认同的体现。作为古代正宗知识分子,全祖望自然也具鄙视“功利”的品行;他虽是科举出身,但深感官场倾轧的无情无义和为官求道的无奈无成,毅然选择离开官场,去寻找天崩地解时代抗清志士的遗闻旧著,寻找那一代行异识卓的社会精英的灵魂自由和教书育人之路,正是这一品性的体现。
对于宋之问,全公自然熟知。这位唐朝诗人,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与沈佺期齐名。可宋之问为了升官发财, 曾先后谄媚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和安乐公主。曾因告密有功,擢鸿胪寺主簿,迁考功员外郎。成为古代有才无德的文人典型代表。宋之问谄媚逢迎,卖友求荣,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性命,太有丧失人格人气、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赐死于桂州,只活到56岁。
一条岱山的绶鱼与一个唐朝的诗人连在一起,成了一首诗,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调写道:“我可笑的考功大人宋之问,是那么地望眼欲穿那代表荣华富贵的桃红绶标。如果碰到水中展帔飘舞的绶鱼,一定深深后悔自己没有成为这样的水族一员。”以人写鱼,写的是绶鱼,其实说的是宋之问。诙谐幽默之间,多了讽刺调侃。让人在会心一笑之间,感受人生品行修炼的重大。这是闲适诗中,依然洋溢诗人的正然之气。
如今鮟鱇鱼不只是家庭餐桌的佳肴,也是饭店宴请的大菜。肥壮多肉,肝肠味道不俗,红烧、炖煮咸齑,无不适宜。
听说在日本的江户时期鮟鱇鱼是最高级的贡品。而鮟鱇鱼低脂肪、低热量,富含维他命A、D、E,营养丰富且胆固醇含量低,具有抗氧化、保视力、治疗咳嗽、预防肝脏疾病等功效,是现代女性美容养颜兼顾养生的补品;还有背皮、腹皮及头皮经过加工制作成品,有“赛海参”的美名。
前几天街上闲走,转眼看到一家餐馆,店名招牌竟是“海蚧巴鲞烤肉”。近些年,过年时家立传统的大菜不再是黄鱼鲞烤肉,而是“海蚧巴”鲞烤肉,孙子、外孙吃不厌。这家餐馆,倒是别有特色,把海蚧巴鲞烤肉作为了店名昭示,大概很能吸引顾客吧。
如果一边以绶鱼鲞下酒,一边聊天中赏读全公的《绶鱼》诗,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3 《带鱼》:“非法锡鞶带,先王所深疚。不若付庖人,以补我诗瘦。”
光绪《定海厅志》对带鱼的解说较简:“无鳞,身白而薄。其形如带,可以饵取,一鱼上钩,余则接尾而来。(《康熙志》) ……”其实带鱼有很多别名,都根据其身体扁长,形似带子而来,如裙带鱼、白带鱼、刀鱼、牙带、柳鞭鱼、带柳、晦刀鱼等,而特别好听的就是裙带鱼。清朝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赵翼就写过一首《裙带鱼臭如腌鲞莪洲百门乃酷嗜诗以调之》七言绝句:“ 臭味辒辌不可亲,嗜痂偏作席间珍。为鱼也要佳名字,裙带才呼便动人。”当时赵翼在贵州出任贵西兵备道,这个江苏人对于带鱼有着特别的嗜好。那带鱼即使臭味如同丧车里的尸体那样的不可亲,可还是把它作为酒桌上的珍品喜爱,因为有一个好名字——裙带鱼,那裙带飘动,美而生动,叫起来裙带来让人联想翩翩,很是迷人。原来不仅仅是因为有怪癖喜爱带鱼,更是为裙带鱼的名称吸引。这带鱼背鳍很长、胸鳍小,鳞片退化,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摆动身躯,行动十分敏捷自如,真的如裙带飘舞。而清初诗人宋琬则说带鱼“色莹白如银,爚爚有光彩,若刀剑之初淬者然,故有谓之银刀。”他的带鱼诗题为《刀鱼》:“银花烂漫委筠筐,铁带吴钩总擅长。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把带鱼比作一把印光闪闪的宝剑,也很形象生动。
全公诗别寻意象,又出新喻。“非法锡鞶带”,以鞶带相喻,也是从形似来写。鞶带是皮制的大带,相当于古代官员服饰的腰带,囊、绶就缀与鞶带上。于此看来,鞶带不单单写了带鱼之形,还写出带鱼之质,挺直,新鲜。带鱼捕法有二:一钓捕,一网捕。“钓带”,因未受损伤,鱼鳞完整,故鱼佳味鲜;“网带”,产量高,但鱼体受损,味道也稍逊。鞶带之状,当然是钓带。这比喻就有点立体感。 没把带鱼作为法定的银白发光的官员革带,这让先王(因错失这样的珍品)疚愧。后一句以先王之疚,夸带鱼形状之妙,品性之珍,意味丰富,很有特色。
带鱼肉肥刺少,而舟山带鱼尤佳,肉质厚实细腻,味道鲜美独特,是别处带鱼所不能媲美。故而很多地方都以“舟山带鱼”之标名吸引顾客。前些时候,听说有几位北京游客来舟山,在夜排档点上他们在北京常买的舟山带鱼,一品尝,那油嫩、鲜美,细腻,爽口的味,是在北京从未感受的美。惊呼道:在京吃了这么多舟山带鱼,今天才吃到真味!我家外孙在这么多海鲜中,最爱吃的就是带鱼。好多朋友平时聊起海鲜,都说只有带鱼吃不厌。
“不若付庖人,以补我诗瘦。”既然不是官府鞶带,那还不如交给厨师吧。用这美味的带鱼来滋补我诗的瘦弱。这后一句,运用略式拈连与比拟相结合的方法,物质本应滋补身体的瘦弱,诗人巧妙地拈连到滋补诗的瘦弱,诗歌需要精炼,省去了“身体滋补”,诗句显得精妙绝伦,内涵丰富。这带鱼的营养不只是滋补身体,更是丰富诗歌的内容,生动了诗歌气韵,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拓开了境界,提升了诗韵,不失为诗歌佳句。
的确,厨师能做出眼花缭乱的带鱼菜肴,丰赡生活。带鱼可以红烧,可以清蒸,可以油炸,可以面拖;可以做带鱼羹,可以熬带鱼粥;带鱼可烧萝卜,可炒粉丝;可做风带鱼,可晒带鱼鲞……更重要的是带鱼营养丰富,全身都是宝。带鱼含有大量油脂、蛋白质和有机盐,还可提取海生汀、珍珠素、咖啡因、咖啡因,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癌症有防治辅助功能,可养肝补血(补血食品),可泽肤养发健美。补益五脏,防治老化。于此看来,全公的这一个“补”字,真实形象而到位
冬天是带鱼的旺发期。舟山的带鱼汛尚在,没有像其他三类鱼类那样溃失。在渔汛期间,看菜场排排带鱼,你是否也会吟出“不若付庖人,以补我诗瘦”的诗句来……
4 《甲鱼》:“於思所弃余,入水随崇伯。钓师亦羊斟,相寻须早匿。”
光绪《定海厅志》中,鳖的解说为“甲虫”,是采用《说文》之说。甲鱼,学名鳖。甲鱼有很多俗名或别名,称“甲鱼”,因背露甲板;称“团鱼”,因其形状成团;称“水鱼”,因生活在水中:称“脚鱼”,因四脚爬行;王八也是它的一个名……甲鱼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或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没有乌龟般的条纹,也较乌龟为软;周围是柔软细腻的裙边。它有一副坚硬的甲壳,头颈和四肢可伸缩,都有壳的保护,免受外界的伤害。
甲鱼浑身是宝。据说它的甲、肉、血、卵、胆都有药用价值。而其肉具有鸡、鹿、牛、猪、鱼5种肉的美味,素有“美食五味肉”之称。不仅可做餐桌上的美味、上等筵席的佳肴,还是滋补水产珍品,能“补劳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在古代曾是贡品,是帝王和贵族招待贵宾的美食。《诗经·小雅·六月》有诗句云:“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意思是:斟满美酒敬好友,蒸鳖脍鲤佳肴香。那是西周中兴时代的周宣王宴客情景。屈原《招魂》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清炖甲鱼火烤羊羔,再蘸上新鲜的甘蔗糖浆。多么美妙的佳肴。据考《韩非中》的“公仪休拒鱼”的鱼,就是甲鱼。据说五代时的高僧谦光是食甲鱼的专家,曾说“但愿鹅生四掌,鳖留两裙”。可见甲鱼从古就受珍视,食用历史悠久,品味价值出众。且甲鱼又是长寿的象征,吃甲鱼有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的寓意。
诗人全公没去写甲鱼的形状、美味,另辟视角,似乎以带点神话传说的笔法,述写它“发展史”。据考甲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的特化的一支爬行动物,早在两亿年前的晚三叠纪,就在地球上生息繁衍,且家族兴旺。这有多大年纪!一般年老银髯飘忽,胡子浓长,而甲鱼则“於思所弃余”,浓密的胡子都已经掉得光光了,年龄大到胡子都掉光了,无法计算年岁了。呵呵,浑身无毛须,龟缩一团光,这外貌就别具了。而“入水随崇伯”,原本在陆地行走的它,进化发展到了水域,跟随崇伯去生活了。崇伯是谁,就是大禹的父亲鲧。传说鲧用“障水法”来治水,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息壤。在治洪关键时刻,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收回息壤。而《拾遗记》:“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后汉书》的《增修历史感应统纪》记载,禹的父亲鲧,死后化为三足鳖。郭璞云:三足鳖曰能,“能”全名叫黄能,即鲧。跟大禹的父亲成了同族,这甲鱼的资历实不一般。后两句写甲鱼捕捉的机巧。钓是捕捉甲鱼的主要方法。据说甲鱼有“三喜三怕”的生活习性: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因而常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它一动不动晒着太阳时,伏在甲壳里的绿豆眼滴溜溜转,警惕和分辨周围的动静。周围稍有动静,便跳入水中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静默地寻找伺机逃跑路径。人们很难捕捉。钓是捕捉的主要方法。甲鱼是食肉动物,喜欢新鲜,荤腥的饵料,最好的莫过于猪肝或羊肝。甲鱼胆小警觉性极高,不管甚麽动静都会引起警觉,藏入水底不敢摄食。所以钓甲鱼要保持安静,避免身影晃动,最好躲在在自然屏障里面,如灌木丛,大树后,高芦苇丛中进行垂钓。“钓师亦羊斟,相寻须早匿”写出了钓捕甲鱼的特点。用了“羊斟”典故。羊斟是春秋时,宋国主帅华元的车夫。临战前,华元杀羊犒劳将士,却没给羊斟分一份。交战时,羊斟对华元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御,我为政。”驾着载承华元的车,驶入敌营,宋遂败。留下“羊斟惭羹”的故事。全公引典相比,只是取其一点。诗句的意思是:钓甲鱼的师傅捕获的向往,如同羊斟对羊肉的欲求,因而,为了钓到甲鱼,却小心翼翼把自己的身影隐藏起来。虽然现在多为养殖,不用这样捕捉了。但去野外捕捉,还得这样,如没有天然屏障隐藏时,有人用绿塑料布搭蓬帐,挖一小孔,垂钓者躲在后面观察浮漂动作,以不惊动甲鱼。可谓是苦心经营。
5 《大算袋鱼》 :“朝潮便朝日,夕汐便夕月。巨囊百蔀轨,以算历盈阙。”
光绪《定海厅志》“乌贼”条目中引《宝庆志》曰:“陈藏器(唐代中药学家,撰《本草拾遗》)云:昔秦王东游,弃算袋于海,化为此鱼,其形一如算袋,两带极长,墨犹在腹也。”大算袋,旧时百官贮放笔砚等的袋子。乌贼有此名,有了层次,有了文化,自然不是“贼”类所能追慕的。全公以此名题诗,蓄含丰富文化意蕴。
光绪《定海厅志》又引《康熙志》曰:“状如小囊,无鳞,口旁两须若带,风波稍急,以须粘石为缆。其腹有墨,奸人以此书券,逾年则销。皮中有骨,名海螵蛸。性嗜乌,常仰浮水面,以饵乌,故又名乌贼。”说的是乌贼名称的两个来历。一是常故意浮在水上装死,让乌飞过来啄其腹,然后“卷取食之,为乌之贼害也,故名乌贼”。二是它腹中之墨,可被奸人用来写伪契券,过了一年就没有字迹了。可仔细考证,这两项罪名似乎均不成立,一是据说乌贼本是乌鸟所化,怎会反噬乌鸟;二是墨写伪券,以此侵吞他们财务,本是奸人所为,乌贼是背了黑锅,受了冤枉。
不过乌贼似乎有“贼”的本领,一是贼快,据说乌贼的最大时速每小时150公里,足让神行太保们汗颜;二是贼精,它一旦遇到危险,就喷射腹中的墨汁,形成团团黑雾,即可伤害对手,又可掩护逃遁;三是贼变,皮肤就如精微感应器,可以瞬间变幻身体颜色。看来大自然中生存,都得有点自我生存保护的水平。经查,乌贼的本名为乌鲗,鲗者则也,以书文字为世则也。“乌”指墨水,“贼”其实是「则」,也就是法度、规范,原来乌贼知书达礼。乌贼又有墨鱼等俗名,墨鱼者,腹中有墨。乌贼倒是怀墨而知礼的海洋生物。大算袋鱼,很形象体现了它文化礼识。
全公以诗特具的表述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乌贼的这些特征: 看这乌贼,早上海水涨潮时,它面对着艳丽的太阳; 夜晚潮水上涨时,面对着黄昏的月光。迎朝阳,望明月,日夜游弋,是潇洒,也是勤奋。巨囊,这只大算袋,里面装的可是宝啊,特别是那浓浓的墨,被它运用得灵动奇妙,得心应手,出其不意, 出类拔萃,不管多危险的境地,它墨云一掩,轻身一飞,谁还找得到它的踪迹。凭这妙算神谋,它历经盈阙变幻的岁月,依然超逸自在。 很具画面动态感,颇有诗情画意。而朝见日出,晚对月光,简练的文字间,却悄然暗示着乌贼水中“仰浮”的形象特点。而比拟的手法,形象的描述,这满肚子墨水的乌贼,似乎隐含着很让人深思,给人启示的东西。亲爱的,你读出来了吧?
其实,对乌贼的文化认识,过去极少,可吃的却多。那是年少的时光。乌贼与大黄鱼、小黄鱼、带鱼的旺发,形成了舟山的四大渔汛。立夏后,乌贼回游兴发,家里桌上有乌贼下饭,最多就是清烤乌贼,整个的乌贼咬着吃,曾有过当粮填肚的作用。还有是乌贼膘肠,水产加工厂把乌贼剖鲞后的内脏余物,价格便宜,一毛不到一斤,加点盐蒸蒸就可吃。墨鱼蛋,乌贼籽,味道也不差。家里的乌贼骨堆在一角,大人忙没,空拿到药铺去卖。我们就拿乌贼骨插上香根,装上纸篷,放在脚桶中浮动,或是到海涂的水滩上浮游,玩得开心。潮水涨来一下被冲翻,我们逃到沙滩,看被潮水卷翻的乌贼骨纸篷船,惋惜。长大一点,还去水产加工长晒过乌贼剖的鲞,叫“螟蜅鲞”。晒满一笠子5分钱工钱。可惜后来乌贼和大黄鱼、小黄鱼失踪了,不能形成渔汛。乌贼似乎承载着我们的乡愁去了远方。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有零星出现。如今似乎有多起来的趋势。但乌贼身价百倍,成了珍品。这乌贼奇,袋中装着漆黑的墨,可那肉身却洁白如玉。而这曾经不上口的墨,如今却是大菜中的珍品,有墨才显得珍贵,人们都会争着吃乌贼的墨。莫不是现在的人们都想学乌贼满腹墨水,从而“以算历盈阙”?!
6 《拥剑》:“欧冶仙去后,‘鱼肠’不可招。飞入鲛人宫,化为万霜螯。”
“拥剑”,光绪《定海厅志》解说条目是“彭越”,引《康熙志》文为:“俗传为彭越所化。”这种传说,大多是民间的附会。彭越 ,与韩信、英布为“汉初三大名将”。彭越受诬陷被吕后杀害后做成肉酱,送给英布。英布吃到一半才知道是彭越的肉,立刻吐到江里。宋·高承《事物纪原·虫鱼禽兽·彭越》:“似蟹而小,世传汉醢彭越,以赐诸侯,九江王英布猎得之,不忍视,尽以覆江中,化而为此,故名‘彭越’。” 这段文字说清了“彭越”之名的来历。看来这蟹颇有传奇色彩,多有怨忿之气。晋·崔豹 《古今注·鱼虫》:“蟚蜞,小蟹,生海边泥中,食土,一名长唧。其一有螯偏大者名拥剑。”《蟹谱》曰:“螯赤者,名拥剑。”《苏氏演义》言:“其有螯大者名拥剑,一名执火,其螯赤故也。”称为拥剑,一螯特大,并且红色。特征清楚明确。
小时候,滩头海涂上,见到最多的就是这“彭越”,有很强的钻洞能力,在滩涂上行走快速。不过这小蟹很警觉,落潮后,在洞穴口先探头探脑观望,没有异常,便倾巢出动,在滩涂上慢吞吞散步,或成群结队的快速横行。一旦发现猎物,快速冲过去,如骑兵高举利剑冲锋;用小螯抓住猎物。高举大螯与猎物作战,刺击猎物使之奄奄一息,从而成了它饱腹之食。如稍有响动,便静伏侦察,发现危险,就呼啦啦往石缝里钻,或急匆匆跑回洞穴躲藏。一次,跟表哥去捕捉,抓到一个,正高兴,那小蟹忽地用大螯夹住我的手指,生痛之间,手一松, 它的大螯依然夹着我手指,身子竟断离大螯,快速而逃,让人惊奇它还有点壮士断臂之勇。一次表哥抓了好一些,烤着吃,壳有点淡暗红。拇指大的蟹体,没肉,咬一口,咀嚼一下,都是骨壳,不过味道鲜溜溜,好吃;到是大螯去壳就有一小串白白的肉,很美味。十几年前帮人去上海办事,回来到定海已是晚上九点多,朋友叫去小餐馆喝点酒。小菜就有一盆清烤拥剑。聊着天,剥着大螯的壳,小口喝点酒,倒是味道鲜美,逸致悠然。不过,我家乡最称道吃醉“彭越”。新鲜、活泼的彭越,在凉开水中活养半天,让它吐尽肚内垃圾后,盐酒醉之;盐酒醉后,蟹蚶洁白如玉,而鲜美异常,为“下饭”里的上品。我的朋友都很喜欢,每次喝酒,一听有醉彭越,不管多少价,必点。吃的时候不用将它掰开吃肉,而是直接咬嚼,吸其味,吐其壳,清甜鲜美,海味别具,而腥气全无。实际上我们称它为旁元蟹。“拥剑”这名字,是读了全公这诗,才知道,真是孤陋寡闻,识见浅薄,呵呵。
全公的《拥剑》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内容生动。那短短的二十个字,竟用了众多的典故。开首一个欧冶子,直达春秋时期,那可是著名铸剑高手,中国古代十大名剑,三分之一出于他的手。鱼肠剑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而后引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故事,进入水域世界。晋朝张华的《博物志》记载:“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诗圣杜甫有“神女花鈿落,鮫人织杼悲”诗句,重在写鲛人的哀婉、悲伤。而全公的诗句,侧重写鲛人的神奇。霜螯之霜,乃指秋季,螯则指代蟹,蟹到霜降季节才肥美。唐·皮日休《病中有人惠海蟹转寄鲁望》的“病中无用霜螯处,寄与夫君左手持”,清·陈维崧《霜花腴·蟹》的“偏值新晴,且谋小饮,霜螯最是宜时”等诗句可见其意。这“拥剑”也一样秋天最肥。元朱世名《彭月(即彭越)》诗:“彭月怀沙小更肥,团脐(雌蟹腹甲形圆)风味颇相宜,菊花新酒何辜负,正是橙黄橘緑时。”说的就是吃拥剑小蟹的感觉。这样读来,“拥剑”诗,展示了拥剑一段演化的历史,一个传奇故事:从铸剑大师欧冶子仙逝之后,世上再也见不到那小巧锋利熠熠生光的鱼肠剑了。原来它飞到了鲛人宫里,幻化成这成千上万肥而鲜美的小蟹。以“剑”扣诗题,以“蟹”明实体,构思巧妙,内容充实丰赡,故事神奇美妙,富有意蕴,令人思接古今,意历远近。如若一边以它就酒,一边读诗助兴,会生出怎样飘逸奇妙的情趣和兴致呢?
三
全祖望的《岱山土物》诗六首,短小精悍,生动有味。感觉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味道,道不尽。而全公还有《东海夫人》(淡菜)、《西施舌》(沙蛤)、《郎君鱼》(石首鱼)、《新妇臂》(鲨鱼)、《水母》(海蜇)、《金子瓜》(洞岙黄金瓜)、《白杨梅》(万金湖杨梅)、《万寿荪》(皋泄万寿寺秋荪)等一大批有关舟山土特产的诗作。都是也会慢慢一品。
这些日子,卷在小室,玩味《岱山土物(六首)》。倒读顺读随意读,慢读快读有趣读。睡前还对老妻唠唠叨叨,多了老妻白眼却还兴高采烈。
那天夜里,忽见自己开了一家不很大的餐馆,馆名为:全氏“岱山土物”餐馆。全公《岱山土物》诗中六样土物竟为特色招牌菜。并且破解古法制作,开发新的菜肴,形成了六大土物系列菜肴,辅之以本地渔农家日常多样菜肴,食客如潮,雅俗共赏,各取所需。餐馆内,充溢土物世界般神秘奇妙的景象,玻璃缸内,水光岛色,六大土物身影浮游;全公六首土物诗作挂在墙上,随处可见,更奇的是六首土物诗谱成曲歌,在视屏上播放传唱……忽然被老婆叫醒,竟是南柯一梦。佛洛伊德说,梦是对现实深沉的结晶。
也许是内心涌东一个梦想,只是这梦想太迟了,对于如今我,只能后瞎想;要是年龄倒退三十年,也许可能会好梦成真。可还是把这杂乱的梦境涂写于此,如果能给年轻的朋友萌生梦想的启发,也是一件快事。如果真有这样一家餐馆,人们悠然坐在餐馆,品赏土物美味,了解土物知识,感受土物文化,领会土物诗意,感受全公渊博和风趣……不正是别致而雅致的一种生活体味,文化感悟……
我似乎就沉在这读诗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