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家茶馆 > 舟山地理 >

舟山地理

民国浙沪名士与岱山医院史话

民国浙沪名士与岱山医院史话

文/孙峰

 

 

图片
图片

 

 

 

 

一所海岛诊所,惊动沪浙两地诸多社会名流,这一段历史值得详细叙述。

海岛岱山,近代渔盐业发达,但是医疗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百年之前的东沙古镇,每逢渔汛常有不法庸医鱼龙混珠,反而耽误渔盐民的康复,因此建造一所正规的医院,是当时有识之士的期盼。

据舟山市卫生防疫站于2000年编印的《舟山市卫生防疫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7月,岱山东沙设立时疫医院,翌年改称岱山医院,院址桥头资福寺。”又据《舟山市卫生志》在大事记中记载:“民国11年(1922)7月,旅沪商绅朱葆三捐资4000元,在桥头资福寺建岱山医院。”

旧岱山医院所在的资福寺,位于东沙镇桥头,寺院旧址尚在。据《岱山镇志》记载:“资福寺,在桥头寺岭下。五代时,石晋天福八年(943)癸卯建。同治初,里人张志高、虞永法捐资重修。光绪间僧又募修之。入民国后,僧广通又扩而大之。”

近日,笔者发现当时官方筹建岱山医院的相关档案以及民国《时事公报》资料,其中记载了不少慈善人士的爱心奉献,既有各级地方官员的重视,有朱葆三、王一亭、谛闲法师等慈善人士的热心募捐,还有岱山名士汤浚先生的苦心操劳。

图片

图一:岱山东沙镇资福寺遗迹——旧石础

 

一、地方官员对创设海岛医院的重视

在岱山医院筹建过程中,当时的定海县知事陶镛以及他的上司会稽道尹黄庆澜,上下合作,彼此支持,确保医院筹建顺利进行。

民国十一年(1922),时任定海县知事陶镛,也是一位颇有公益情怀的地方官员。陶镛,字湘茝,又字在东,号龟龄,会稽(今绍兴)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清亡后,历任浙江鄞县、定海、杭州知事,浙江省属司法秘书,其家族与秋瑾家为世交,著有《秋瑾遗事》。陶镛曾主持重修《普陀洛迦新志》,聘请定海马岙学者王亨彦编撰山志。

岱山医院是由陶镛发起筹建的。舟山中学(时名定海公学)第一届学生,1922年2月16日入学,来自岱山东沙的毛孝梓同学写过一篇《送陶知事序》,刊登在定海公学年刊上。毛孝梓在《送陶知事序》文中说:“客岁秋,京兆陶公来。公曾宰鄰邑,有政声,缪公之流亚也。下车伊始,属岛岱山,渔民滋事,人心惶惑,寝食不安。公亲往,以理喻之。众皆贴然,事遂平。岱山民俗蔽甚,溺於迷信。病者不信医而信佛,境内因之无良医。公为之设立医院,捐数百金为众倡,巨款立集。其造福苍生也。”这位毛同学在作文中还把陶镛比作康熙时期的定海知县缪燧,对其殚思竭虑处理渔民纠纷、带头捐资建造医院表示由衷的敬意。民心是一杆秤,由此可见岱山百姓对陶镛这位地方官员的评价很高。

定海县知事陶镛倡设岱山医院,考虑到定海县的财力和社会资源有限,便向他的上司,时任会稽道尹的黄庆澜寻求支持。

会稽道尹,是当时浙东地区的行政长官。民国3年(1914)6月,浙江置会稽道,辖原宁绍台道。治鄞县(宁波市区),大致管辖今宁波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及杭州市萧山区等。文人出身的黄庆澜也是一位慈善人士。

黄庆澜(1875~1961),字涵之,祖籍江西景德镇,出生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毕业,清代副贡(贡生)。曾任湖北德安县知县、宜昌府知府等官职。光绪末年,赴日留学。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创办南华书局、三育小学、上海法政学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入民国后,曾任浙江瓯海道尹、会稽道尹。八一三淞沪抗战后,上海广大市民家业被毁,沦为难民,在他倡导下,上海各界先后设置难民收容所50余处,收容难民达50万人次。

1922年的《浙江会稽道公报》有三件关于岱山医院的档案文献,皆与黄庆澜有关,从中可以感受到这位会稽道尹对海岛医院的热忱支持。

其一是当年八月,黄庆澜向宁波税务司甘福履,即当时的海关关长,发去公函,希望税务司为岱山医院采购的医药器具出具通行令,便于各个分关查验放行,使医疗设施尽快运抵海岛。此也反映黄庆澜的工作做得很细,为筹建岱山医院亲力亲为。该函件全文如下:

径启者,定海岱山开办医院,现经该院医生在甬采办药品、医具,共装五箱,急须运岱,由该医生面请填发护照,并请转商贵税务司签字。俾经过各分关一体查验放行等情。据此除填发护照,送请贵税务司签字外,相应函达,请烦查照转饬各分关一体查验放行为盼。此送台绥。

除了部门间协调,处理相关事务,黄庆澜也主动为岱山医院捐款。1922年9月24日,浙江会稽道尹公署指令第三七九六号《令定海县知事呈送岱山医院筹备处简章由》,文件中说:

呈及简章均悉。该知事督绅筹办岱山医院,关怀民瘼,深堪嘉尚。察核简章,亦尚周妥,应准备案。至所请劝募基金一节,现在各县灾情綦重,筹振维艰,势难兼顾,暂从缓议。兹先由本道尹捐助洋一百元,以资提倡。随令照发,仰即查收转给。再所称渔汛时辄有江湖劣医针砭杀人情事,殊堪痛恨,嗣后应即严行禁止。此令,简章存。

黄庆澜发布的这项指令,表达了三个意见。其一,对陶镛送交的岱山医院简章表示首肯,并对陶镛为民办实事表示赞赏。其二,关于岱山医院劝募基金事,考虑到那一年浙东地区灾情严重,定海曾连续遭遇五次台风袭击,渔盐民损失尤其惨重,向社会各界募集基金估计困难,黄庆澜要求先暂缓募资,但为表示自己对岱山医院的支持,先自行捐银洋一百元,以作垂范。第三,对于定海县提出的整顿江湖游医劣医一事表示支持。

二、各方慈善人士鼎力支持

岱山医院筹建,除了各级官员的高度重视,还有慈善人士的广泛支持。1922年的《浙江会稽道公报》刊登了黄庆澜为岱山医院事致朱葆三的信函,这封信写于1922年7月31日。信的内容是关于岱山医院募捐资金到位的事由,说穿了就是向朱葆三要钱的。信函的内容如下:

葆三先生大人阁下,岱山创修医院,由陶在东知事提倡发起已告成功。宰官贤良,人民有福,顷接陶函,盛称此次谛闲法师赴沪劝募,荷公及王君一亭热心赞助,允集三千,澜喜极生感,转而自愧。窃谓岱山海岛孤悬,渔盐杂处,民少智识,遑论医药。此次幸得贤宰官创谋公益,大法师现身募化,更赖大慈善家慷慨好施,认集巨金,从此荒岛愚民得免死亡。实仰仁义之赐。澜忝权地方谨代岱民九顿叩谢。更望我公迅速募交,俾应急需。尢为感祷,专此即颂  台安。

图片

图二:黄庆澜为岱山医院事致朱葆三的信函

从这件档案内容看,陶镛(即陶在东)发起筹建的岱山医院,已告成功。陶镛的倡议,首先得到浙江著名高僧谛闲法师的支持。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辛勤弘法,诲人不倦,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被称为天台泰斗。他一生著述宏丰,弟子甚众。黄庆澜就是他的在家弟子。谛闲法师闻听岱山海岛募资建医院,已经年过花甲的他特意前往上海,利用自己在上海的人脉关系,向社会各界募集资金。谛闲法师,关注并参与海岛医疗事业,此事也不简单。探其原由,可能有诸多因缘。一是为弟子黄庆澜游说,为成其功德。二是岱山为重要的佛教信众集居地,谛闲法师心系海岛乡民。三是与上海佛家居士王一亭大善士有关,谛闲法师对于赴沪募捐成功有充分的把握,事实上也是如此。

先是朱葆三闻家乡定海筹建岱山医院,当仁不让,愿为家乡父老尽一份力。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的朱葆三,对于办医院向来热心,其是中国红十字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在上海他担任上海时疫医院院长,救治传染病患者。还创办过上海四明医院、浦东医院、上海广益中医院等多所医院。朱葆三对改善家乡医药卫生事业也不遗余力。1919 年9 月, 定海境内时疫流行,朱葆三和旅沪绅商捐资组织临时治疫医院,从上海聘请西医黄世康、杨钟甫来定海施医。开诊10日,收治病人500余人,除有8人不及救治外,其余皆痊愈出院。1922年又为岱山医院捐资。

上海滩的大善士王一亭,是朱葆三的挚友,也是中国红十字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民国慈善第一人”,他也是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

王一亭也是岱山医院的捐助者。从黄庆澜的信函中发现,朱葆三和王一亭两位善士认捐三千银洋。一诺九鼎的朱葆三肯定会兑现他的诺言,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实际投入只会多,不会少。

从信函的内容看,这封信是黄庆澜向朱葆三“讨钱的”,希望两位善士“迅速募交”,以便医院顺畅运作。从用辞语气角度看,作为浙东地方要员的黄庆澜,对于朱葆三是毕恭毕敬的,一来朱葆三是长者,已经70多岁的朱葆三确实比黄庆澜年长二十多岁,其次朱葆三曾是上海总商会会长,在社会各界享有崇高的声望,又是一个慈善家,因此黄庆澜的用辞是相当的谦恭,他称朱葆三为“先生大人”,并向朱葆三致以“九叩”谢礼。

从《浙江会稽道公报》刊登的黄庆澜致信朱葆三这一档案看,说明朱葆三确实是1922年创设岱山医院的主要捐助者,而从岱山医院的筹建看,定海县知事陶镛,会稽道尹黄庆澜,以及著名高僧谛闲法师乃至沪上慈善名人王一亭都曾为之而付出,海岛医疗事业得到众多善士的热心支持。从医院名称看,曾有史料说岱山医院最初为时疫医院,而这三份档案则未有此说法,岱山“时疫医院”一词待考。

图片

图三:旅沪定海名商朱葆三

 

三、岱山乡绅具体负责筹建岱山医院

1922年9月22日的《时事公报》,刊登《筹办岱山医院之经过》一文,《舟山市卫生志》的编撰人员曾赴宁波档案馆,摘抄了部分内容,制作了两份《资料摘录卡》。其中记录,岱山乡绅汤浚先生是岱山医院的筹备总干事。据资料摘录卡的记录:“定海陶知事念岱山岛风未开,岛民多迷信方神,发起旅沪巨绅朱葆三等筹设岱山医院,已集资金四千余,推举汤浚为筹备总干事,选定资福寺为院址,延聘中医三人,轮流值诊,择旧历六月初一日为开办之期。”旧历六月初一,即1922年7月24日,当天岱山医院正式开办。

又据《资料摘录卡》记载:岱山医院筹备处主任干事费侃呈称,承总干事汤绅浚积极筹备,先择定医院地点,查有资福寺最适当,蒙知事亲临视察,协同绅董与该寺住持僧光通商妥,将该寺前殿两厢房先借作中医房、诊室及剖割室病房,另分用厨房后室,并略加装饰,并置办一切需用器具,一面先延聘中医三人,轮流值诊,即择旧历六月初一日为开办之期。除先期由医院筹备处广发通告,俾众周知外,还请察核准予备案。又闻该医院又聘定鄞县公立医院詹唯一为主任,昨日(二十日)始与助手王君前往。经呈会稽道尹核准备案,并捐洋一百元,以资提倡。

县官不如现管。陶知事毕竟是一县之长,他不可能每天泡在岱山忙医院的事情,因此在岱山本地找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总董其事是十分必要的,而汤浚先生就是不二人选。1922年,汤浚先生已经年近花甲,老当益壮的他再一次为家长公益事业出力。他择定岱山资福寺为医院建址,陶镛亲临考察,最后与寺僧商定医院用房事宜,开始装修内部设施。开办之前,汤浚又发布通告,向岱山百姓广而告之,又初拟简章上报会稽道。这些对文字功底颇佳的汤浚来说都是分内之事。

岱山医院规模虽小,但这是一所较为正规的海岛诊所。其医师,也是聘请宁波的名医来坐诊,医院主任为来自鄞县公立医院的詹唯一。詹唯一,是一位西医师,毕业于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曾任奉化私立武岭学校医院院长,擅长时疫防治,曾在宁波甬东临时治疗医院担任住院主任医士,后也曾在定海医院担任负责人。1925年定海时疫极盛,詹唯一在成仁祠内附设临时治疫医院。

辛亥革命以后,舟山海岛各地建起了多家医院。据《舟山市卫生志》大事记记载,民国六年10月,刘寄亭等在沈家门建存济医院。民国八年8月,定海时疫流行,朱葆三、刘鸿生等组织临时时疫医院。九年,沈家门建同善医院。民国十一年8月,刘鸿生,王启宇等建公立定海医院。岱山医院也是在民国十一年设立,从大背景来看,与这段时间海岛地区多疫病、短期政局稳定开始重视民生等诸多因素有关,也与岱山海岛渔盐重地,渔汛期间人口集聚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关。但比较可惜的是,这所岱山医院开办后不久就停办,分析其较快停办的原因,可能该医院当时是应急迫的时疫和夏季常见病而创办,疫情结束则停运,或许也与医院定额经费告磬又不能收支平衡致营运困难有关。 

图片

图四:民国时期毛孝梓的《送陶知事序》

 

相关阅读: